同饮一江水 共下一盘棋
——从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看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新貌
■解放军报记者 于心月
11月20日,船舶航行在长江三峡西陵峡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水域。新华社发
写在前面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万里长江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行至湖北宜昌,江面变得平稳且宽阔,武汉都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长江之畔。
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担负着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任,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前不久,习主席在湖北考察时强调,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同饮一江水,共下一盘棋。近年来,山水相依的长江中游30余个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互融互促、生态环境共治共享。长江中游城市群成长为支撑中部、辐射全国的重要增长极,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路互通
从“硬联通”到“软联通”
晨曦微露,湖南省岳阳市城陵矶港已热闹起来。伴随嘹亮的汽笛声,一艘滚装运输船缓缓靠泊码头,近200辆商品车从船舱内鱼贯而出。正值汽车销售旺季,11月以来,城陵矶港平均每天承接汽车滚装业务600辆左右。
城陵矶港是长江八大深水良港之一,在联通赣鄂两省的水运物流通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前三季度,城陵矶老港区累计完成件杂散货进出港量2894.8万吨,业绩稳步提升。
好消息接连传来。7月,湖南长沙至江西赣州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获批。11月,生态环境部对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正式批复。这意味着,该项目设计前置要件全部完成。作为连接湖南与江西的“动脉”,全长约429.48公里的长赣高铁,是湘赣两省深化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的坚实支撑。G4京港澳高速湘鄂省界段纳入交通运输部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期调整,岳阳—武汉—九江“中三角”航线稳定运行……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互联成网,城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
鄂湘赣三省加快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软联通”也在不断提速。
前不久,位于湖北省的一家企业负责人陈女士,在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南昌分中心成功办理相关业务,“我们企业的注册地在湖北,在南昌也有不少业务。以前办理相关手续,需要两地来回跑,如今可以就近办理,有效节约了成本。”
海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关助力外贸企业跨省通关的举措。以往,受信息系统限制,鄂湘赣三省外贸企业只能在注册地海关办理相关业务。去年,三地海关创新推出“跨省一KEY通”服务平台,实现系统互通、数据互享、业务互认。该项举措将电子口岸业务跨省办理时长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节约企业成本超过40%,惠及外贸企业9万余家。
此外,11月22日,鄂湘赣三省市场监管部门达成新共识:未来,三省将在网络反不正当竞争联动执法、产品质量联动抽查、市场监管信息化协同发展等7个方面深化合作。
“三省通办”推动政务数据互通共享,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捷;“三省协作”打破地域限制,有效推动重要行动协同开展;“三省互认”强化信用监管区域协作;“三省共享”让人才、技术、平台等资源顺畅交流……
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长江中游城市群蓄势待发、扬帆远航。
业相融
从隔江相望到跨江合作
临近年终岁尾,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小池滨江新区的临港产业园一派繁忙景象。在一家铜产品加工厂,工人将铜液拉成铜丝,经过压紧、打包等环节,刚刚下线的铜丝被运往江西省九江市。园区内,悬挂着“鄂J”“赣G”牌照的汽车往来穿梭。
小池滨江新区与九江市仅一江之隔,素有“鄂东门户”之称,10余年前还只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小镇。
“小池要发展,必须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黄梅县相关负责人说。彼时的九江市,经济实力走在江西省前列,但面临着用地成本高、空间有限的发展瓶颈。
2012年,一份双向奔赴的协议签订,黄冈、九江两地就携手建设“一江两岸”达成共识。10余年来,小池滨江新区依托九江市的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链,打造光电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集群,共同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小池的变迁,是长江中游城市群跨区域产业协作的缩影。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东湖、长株潭、鄱阳湖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形成全国优势产业集群。近年来,城市群内各区域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走出一条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路子。
今年5月,第十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长沙市举办。江西省牵头电子信息产业链,湖北省牵头新材料产业链,湖南省牵头现代石化产业链,开展多场产业链推介对接活动。每场活动由一省牵头,其他省配合,实现优势产业链联合招商,释放出强大吸引力。
湘江西岸,岳麓山下,位于湖南省湘江新区的岳麓高新区东山湾片区,创新创业之风正盛,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家从事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研发制造的新能源企业坐落于此,该企业由“教授团队”创立,手握核心科技专利。近年来,企业与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今年7月,该企业的年产1万吨高纯钒项目落地江西省宜春市。宜春市相关负责人说:“项目的落地,开辟宜春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路径,也为区域绿色转型提供参考借鉴。”
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区域内产学研合作越来越紧密。2023年3月,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的“第二届长江科技创新要素大会”上,鄂湘赣三省共同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共创云和三省大学科技园联盟,科技创新合作和科技产业交流更加频繁。
境共为
从“萍水相争”到“萍水相亲”
初冬时节,行走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镇江口村,多彩的庭院墙绘、简约的江口艺术会客厅在山峦叠翠间显得格外雅致。山坡下,萍水河犹如一条绿飘带将村庄紧紧环绕,三两成群的白鹭安静俏立在河畔。
村民易磊对萍水河情有独钟,“萍水河是萍乡的母亲河,向西流到湖南醴陵后被称为渌水,也是醴陵的母亲河。”
如今的江口村一步一景,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打卡地,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萍乡市是江西省重要的工业城市,2019年以前,萍水河上下游遍布钢铁、化工、建材等工厂,水体一度受到严重污染,两地群众曾因河流污染问题产生矛盾纠纷。
转机出现在2019年7月,赣湘两省签订《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明确上下游的职责和义务。双方约定,以交界处断面水质为依据,如果当月水质类别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目标Ⅲ类,由湖南补偿江西,反之,则由江西补偿湖南。
协议签订后,一场围绕萍水河治理的攻坚战全面铺开:全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关停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生态环境提升后的萍水河沿河两岸,吸引“零799”艺术区、海绵城市植物培育基地等一个个项目落地,也让流域周边的群众吃上生态饭、文旅饭。
今年1月,鉴于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实现多方共赢,赣湘两省首次协同立法通过的《萍水河—渌水流域协同保护条例》开始实施,标志着两省开启跨省生态保护的新探索。
“‘生态对赌’,没有输家。”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李志萌说,“建立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利于推动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通过环境保护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有“长江双肾”之称,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保护责任重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离不开上下游、左右岸的齐心协力。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携手保护的同时,各地企业也积极做好绿色发展这道“必答题”。
11月26日,宝钢股份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325吨低碳螺纹钢,抵达上海一处项目建设工地。经过测算,与常规生产工艺相比,这批“绿色钢筋”减少碳排放比例达45%。
位于武汉市的武钢一号高炉工业遗址公园,一改往日烟囱林立、铁水四溅的生产景象,裸露的石山被改造成“红钢绿园”,之前淘汰下来的钢包等废料,结合绿植布置成“钢花飞溅”的园林景观。前来参观的武汉理工大学学生不禁感慨:“这里简直像一座钢铁花园!”
武汉市成立全国首个“企业电—碳—金融服务中心”,长沙市入选全国首批25个碳达峰试点城市,南昌市创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碳中和科技创新平台……一幅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美好画卷,正在长江中游城市群间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