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风帆训练舰乘风破浪
■陈 枭 段振军 王欣宇
学员进行攀桅训练。陈佳楠 摄
学员和舰员进行帆装作业。江硕 摄
学员进行站桅训练。江硕 摄
学员和舰员进行捆帆作业。江硕 摄
海军破浪舰,舷号86,舰名取自“乘风破浪”,意寓乘八面风、破万重浪。该舰为3桅全横帆飞剪型帆船,总长86米,型宽11米,最大驶帆速度18节。
该舰于8月20日从旅顺某军港解缆起航,搭载海军大连舰艇学院30余名学员执行历时百余天的远海实习任务。其间,访问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新加坡等国,并技术停靠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总航程11000余海里。
这是人民海军首艘也是唯一一艘风帆训练舰的“首访首秀”,学员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破万重浪,航行一路,训练一路,收获一路,成长一路。
夕阳下,风骤起。万里归途,风劲帆满。
11月下旬,在南海某海域温暖广阔的海面上,海军破浪舰犁开粼粼波光,每一朵浪花都饱含着回到祖国的激动心情。
光影交错间,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几名学员伴着悠扬的哨笛声,沿着破浪舰3根桅杆侧支索向上攀登。落日余晖衬出一幅勇敢者的剪影画,错综复杂的索具和飘扬的船帆间,穿梭着学员们忙碌有序的身影。
水天交接处,一片征帆劈波斩浪驶向远方。回看来时路,学员们有随日落一起褪去的稚嫩,还有随月亮一起慢慢升起的成熟。
“锚定‘清零’的心态,才能收获‘满分’的成绩”
酸胀红肿,湿热黏腻,眩晕沉重……这是学员谭志远在破浪舰实习训练第一周的感受。
谭志远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随手一甩,豆大的汗珠在木质甲板上洇成点点水花。落下的水花旋即在甲板50℃的高温中蒸发得无影无踪。
烈日暴晒下,谭志远的皮肤早已被湿透的海魂衫磨得生疼,大脑因舰体倾斜摇摆而愈发昏沉。看着自己因拉扯绳索而酸胀的手掌,他觉得在破浪舰的日子格外难熬。
“就要驶入暴雨区了,快点把支索帆捆好!”帆装教练员秦佳兴的接连催促让谭志远愈发忙乱。
此时此刻,谭志远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不免有些懊悔。
记得初入军校时,看着学长们谈论在破浪舰实习训练时眼中放射出的兴奋光芒,谭志远就想:有朝一日一定要驾驶这艘海军军校学员心中的“梦中情舰”,去奔赴星辰大海。
今年6月,校园网上一则来自破浪舰发布的“远航英雄帖”,唤醒了谭志远心中的誓言,更激起他的斗志。他用两个月时间补学航海基础、海军船艺基础、海军英语等一系列课程,经过初试、攀桅考核、面试等一系列选拔,最终脱颖而出。
对于历时百余天的远海实习访问,谭志远有心理准备,只是现实的“骨感”超出了他的预期。
复古的外形、亮丽的色彩、圆润的线条和木质的甲板……破浪舰继承了传统帆船的一切,没有综合导航系统,手动和人工模式是基本操作,横倾10余度是常态。
看到破浪舰处处弥漫的“原始”气息,谭志远不解:现代战争已然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组织军校学员随风帆训练舰远航实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乌云遮挡,天色很快暗淡下来。秦佳兴一手接过谭志远手中的绳索,一手掏出哨笛吹响集合哨音,呼唤舰员支援。
看着秦佳兴等人三下五除二将支索帆捆好,谭志远不好意思地说:“没想到在这么原始的帆船上,我连这么简单的操作都没做好。”
“原始不等于简单。”秦佳兴说,“原始更有助于直观地探求原理,只有把基础本领掌握扎实,才能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风雨洗礼。”
秦佳兴的话,“点醒”了困惑已久的谭志远:“所谓原始,是抛开科技加持,让所有训练课目变得更加实打实和硬碰硬。锚定‘清零’的心态,才能收获‘满分’的成绩。”
转眼,大雨倾盆而下,雷电交加。谭志远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和雨水,汇入帆装操纵的队列中。
绳索和甲板因为雨水浸湿更加湿滑,谭志远和战友们索性坐到甲板上,将绳索夹在腋下,用身体的前倾和后仰与怒号的狂风进行一寸一寸地对抗。涌浪之上,桅杆之下,风雨之间,舰员和学员们与狂风“拔河”,驾驶着破浪舰跟暴雨“赛跑”。
“攀桅解帆,号角嘹亮,团结协作,斗志昂扬……”与风声、雨声、海浪声“协奏”的还有舰员、学员们自发唱起的风帆训练舰之歌。
歌声中蕴含着学员们对驾驭风帆训练舰远航的理解:古老的风帆训练舰,是培养闯荡大洋胆识和团队精神的有效平台。每次帆装操纵都是对体魄和意志的磨砺与考验,既是舰员、学员与海洋的深度对话,还是勇气、知识与技能的突破。
“以精细求精准,用精心换精彩”
“报告值更官:右舷发现货船”“报告值更官:后桅扬中帆前准备完毕”……在一连串的报告声中,见习值更官、学员陈哲感觉自己哪怕有三头六臂也应付不过来。
值更官陈昱鹏笑着将舰艇指挥权从陈哲的手中接过来:“准备转桁……” 陈哲红着脸站在一旁,认真聆听每一道口令,揣摩每一个细节。在陈哲眼中,此时此刻操纵破浪舰的陈昱鹏不仅是“追风者”,更是“捕风者”。
陈昱鹏不断接收来自瞭望、雷达和桅杆等各部位汇总而来的信息,并通过这些数字变化,随时掌握舰艇态势的变化。只见他对风力风向风速“拿捏”得恰到好处,不时用简短、清晰的口令指挥舰员们将风帆精准地调整到最佳迎风角。
“没点真本事,驾驭不了破浪舰。”陈哲发现,破浪舰的每名舰员对“精细”与“精准”似乎有一种执念。
记得见习瞭望更时,负责带更的帆装教练员关振对过往船只距离和角度把握犹如雷达“分显”一样精准,同样也给陈哲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陈哲知道,关振还有一个看家本领,就是能够透过层层“索具迷宫”和“帆装矩阵”,把全舰300余根绳索的中英文名称一字不落地背下来。陈哲不知道,为了掌握这个绝活,关振究竟付出了多少。
作为破浪舰首批舰员,关振的帆装理论“地基”是从全英文授课打起的。几年时间里,他和战友们闯过了一道道语言关和专业技术关。
破浪舰入列后,每年要承接数百名学员的帆装普训任务,关振给自己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把绳索的走向和作用印刻在心中,还要复刻到教具中。每当学员们对帆装基础知识有畏难情绪时,关振就会拿出自己精细制作的微缩帆装模型,一边讲解绳索走向,一边讲述他为了记住每个绳索走向背后的故事。
“全员操纵部署!”为了使舰艇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加充沛的前进动力,陈昱鹏拉响新的部署信号。
全员操纵部署是风帆训练舰优先级最高的部署之一,需要全员集合、全员参与,迅速按照舰艇指挥员指示完成帆装操纵命令。
原本冷清的甲板上顿时热闹起来,前、主、后3座桅杆下指挥哨笛声不绝于耳。帆装操纵人员必须对各自桅杆指挥员的哨音听得清也听得准,在此起彼伏的哨音中分清属于自己那根桅杆的指令。
陈哲目光所至,后桅指挥员庞凯元正用手语下达指令。学员卜祥晶据此精准地找到右舷第2根绳索,快速释放。
破浪舰所有绳索总长13000余米,对绳索收放距离的把握要求近乎苛刻。庞凯元紧盯着绳索走向。“再放1米!”旋即,右手快速握拳;“停!”然后高举两臂在头顶交叉。“挽住!”随着他的指令,卜祥晶的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事后,陈昱鹏对陈哲说,精湛的专业技能是精准密切配合的基础。帆装操纵指挥不仅仅是绳索的一拉一放,如何根据航向航速风速的变化以及操纵人员的状态,让绳索收得省力、放得迅速,里面的学问很大。
在陈昱鹏的启发下,陈哲渐渐悟出了更深的门道:未来海战是体系对抗,一个战斗力环节松动,整个战斗力链条就可能滑扣;精准的口令、精细的操作,归根结底都是对舰艇装备性能和团队配合协同的精准把握。
“以精细求精准,用精心换精彩。”陈哲暗下决心把自己练成破浪舰战斗力链条上“最硬的那一环”:从那天起,他常常加班加点钻研操纵要点和水文气象等业务难题;每次帆装操纵后,他总会掏出随身携带的记事本,认真记录不同长度绳索在不同风速下的视觉效果,比对不同小组的操纵时间;与大家一起训练,同学们发现他越来越较真……
不把自己逼到极限,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够冲到哪一步。陈哲对训练的较真很快有了回报:在一次随机编组考核中,陈哲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实习学员中首批桅杆指挥员。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气象会商人员驾驶室集合!”当船钟的指针指向11点,学员任弛宇打开了全舰广播。
作为兼职值班参谋,任弛宇值班记录本上的工作清单专业而又详尽。介绍完香港维多利亚港进港航法,他还要组织在各部门兼职的学员自主研判航经海区气象。
“未来两天将有一次强冷空气过境。”任弛宇仔细翻看气象图和高空图,担忧地说:“受此影响,至少会出现5至6级东北风,伴随生成2至3米大浪,建议全舰做好大风浪航行准备,认真检查固定活动物品。”
听着任弛宇的预判,舰员戴东民悄悄竖起大拇指。
经过几个循环下来,任弛宇和同学们不仅全面融入值更值勤体系,而且初步具备了认识海洋、亲近海洋、热爱海洋的职业素养。
戴东民清楚记得,任弛宇第一次参加气象会商,问了一句:“破浪舰需要我们做天气预报吗?”结果引得驾驶室人员捧腹大笑。
戴东民看到,此后航程中,任弛宇成了一名“影子分析师”,默默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舰上航海军官的“权威预报”作比较。
“气象变化是不确定的,但我们的努力是一定的。”任弛宇说。
看着任弛宇越来越准的“天气预报”,还有他黝黑的皮肤和脸上风吹日晒的印记,戴东民感受到了学员们的求知态度和果敢自信。
任弛宇的工作还在继续。
“这里过去是先辈们的海战场,今天是学员们的练兵场,明天会不会是我们也要参与其中的博弈场?”破浪舰航经某海域时,一场海战史研讨沙龙正在进行,任弛宇的发言引发官兵们深思。
突然,破浪舰值更官紧张的部署铃声打断了学员们的讨论交流。
“一架不明国籍飞机向破浪舰抵近。”雷达兵报告。任弛宇奔向驾驶室,迅速比对抵近的飞机型号,打开摄像与录音设备,动作熟练得像一名老水兵。
任弛宇拍下不明国籍飞机绕飞破浪舰的全过程。作为“随军记者”和“法律取证员”,他又多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经历。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当日的指挥所交班会上,任弛宇的一番话代表着全体实习学员的心声,“我们要全力以赴,当好战斗精神的讲解员、航海技术的示范员、航海文化的宣传员,鼓励更多海军学员随破浪舰一道,向深蓝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