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越来越多地飞向战场,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地区冲突中,规模化协同运用愈发成为无人机作战的显著特征——
无人机战场运用呈现新趋势
■赵先刚 钟家祥
美军C-130运输机投放“小精灵”无人机。资料图片
10月19日,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说,黎巴嫩真主党当天早上向以北部城市凯撒利亚发射了一架无人机,袭击目标是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该市的私人住宅。此前,真主党还于13日向以色列北部宾亚米纳的一座军营发动无人机袭击,造成4名以军士兵死亡,数十人受伤。
回顾近几年发生的地区冲突,具有采购成本较低、任务适应性强等优势的无人机,被愈发广泛地投入战场,担负战场侦察、目标指示、火力突击、效果评估等任务。随着无人机不断深度融入作战体系,其作战效能倍增器的作用不断凸显。与此同时,在人工智能、协同控制等技术的支撑下,无人机规模化协同运用,逐渐成为各方战场博弈的重要手段。
运用更加广泛
叙利亚战争中,叙反对派武装组织曾使用13架装有简易爆炸装置的无人机,对俄军驻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港补给站和赫迈米姆空军基地发起袭击。由于制作相对简陋、技术水平较低,来袭的无人机被俄军电子战和防空部队成功拦截。然而,这次行动在某种意义上开创了无人机战场规模化运用的先河,揭示了无人机集群作战的潜力。
2020年的纳卡冲突中,为扭转交战之初的被动局面,阿塞拜疆先是大量使用由安-2飞机改造的无人机当作诱饵,消耗亚美尼亚的防空武器,尔后使用“哈洛普”反辐射无人机和“TB-2”察打一体无人机发起突袭,成功摧毁亚军的S-300防空系统、坦克装甲目标和炮兵阵地等,为后续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次冲突中,无人机首次成为主战装备,并得到成规模协同运用,快速打破了攻防平衡,改变了作战进程。
俄乌冲突中,双方投入无人机装备数十型,总量数以万计,用于执行持久监视侦察、定点清除、自杀式攻击等任务。此次冲突中,在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的加持下,无人机高时敏性、高效费比和高自主化的作战优势充分发挥,极大改变了双方的攻防局面和作战样式,也让人们深刻意识到智能化无人化战争正在加速到来。有鉴于此,俄军2024年计划采购140万架无人机,是去年的10倍。
去年10月爆发的新一轮巴以冲突,以哈马斯发起的无人机与火箭弹大规模袭击开场。冲突爆发当天,哈马斯从多个方向快速突破以色列严密的防空系统,在短时间内向以色列发射了5000枚火箭弹和大量无人机,创造了自杀式无人机与火箭弹大规模协同混合打击的先例。
战法日趋多元
无人机大规模投入战场后,如何进行组合运用,更好发挥作战效能,考验的是指挥员的战场指挥艺术。对此,各方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尝试,创新了不少无人机战法。
侦察感知+火力引导。俄乌冲突中,双方大量使用侦察无人机进行战场感知,探测对方目标并引导火力实施打击。比如,俄陆军装备的“海鹰”“扎拉”等近程小型情侦无人机具有成本低、性能强等特点,可快速收集情报、获取目标数据,并利用“射手”系统将目标数据回传至炮兵部队,实现杀伤链闭合。在无人机系统协助下,俄军可在3至5分钟内打击、杀伤被发现的目标。
巡弋待战+即时打击。察打一体无人机可长时间在任务区域上空巡弋,实时动态地监视战场,并对时间敏感目标和快速机动目标实施跟踪打击。俄乌冲突前期,大量投入战场的俄“猎户座”、乌“TB-2”等察打一体无人机都取得了显著战果。据相关媒体披露,在2022年2月24日至3月底的一个月中,乌军“TB-2”无人机击毁了5辆坦克、8辆装甲车、9门火炮、15辆防空导弹发射车等目标。
快速穿越+自杀攻击。巡飞无人机武器系统具有体积小、效费比高、作战运用灵活且不易被拦截等特点,能够根据作战需要快速大量进行部署。俄乌冲突中,双方频频使用巡飞无人机打击对方的防空系统、军事设施、装甲车辆和人员等目标,在战术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乌方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1月,俄军发射了超过3940架“见证者”巡飞无人机,对乌克兰目标进行了攻击。
诱饵消耗+导弹突袭。先行使用无人机当作诱饵,从多方向突入敌防空系统火力区,诱敌雷达开机暴露位置并消耗其防空弹药,为后续无人机、导弹突防和打击创造条件,也是无人机协同运用的重要方式。去年5月,俄军曾摧毁了1套美国援助乌克兰的“爱国者”系统。当时,俄军就是首先发射廉价的“见证者”无人机扰乱乌防空体系、消耗乌拦截弹药,并以巡航导弹进一步增加乌防空压力,最终以2枚“匕首”高超声速导弹突破拦截,命中“爱国者”导弹阵地。据报道,俄罗斯对乌克兰防空系统发动的饱和打击,基本都使用这种模式。
效能还将提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融入和战场互联网络技术的提升,未来战场上,无人机的规模化协同运用将更加普遍,也将发挥更大作用。
任务规划智能化。快速高效的任务规划,是无人机规模化运用的前提。运用智能任务规划系统,能够根据战场目标,自动匹配兵力、分配目标、规划航线,实现快速打击。俄乌冲突中,乌军使用的“荨麻”系统能够在收到无人机捕获坐标的30秒内,完成弹药匹配、优化打击方案、向无人机发出攻击指令。该系统还可以协调多架无人机从不同方向攻击,从而提高毁伤率。
战场通联网络化。未来的智能网络具有强大的信息交互及指挥控制能力,能够实现战场上各作战力量的广泛互联,进一步增强杀伤链的反应速度。将大规模的无人机融入战场火力打击单元,在无人机与指控系统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即可实现“发现即发射”的作战效果。
行动控制集群化。在战场网络支撑下,借助先进协同控制技术,可根据目标和任务需要,将不同位置、不同类型的小型智能无人机编组,让其自主协同实施分布式集群饱和打击,提高杀伤效果。目前,美军正在研制的“小精灵”蜂群无人机,能够通过C-130运输机进行投放,实施集群控制作战。
人机协作混编化。随着无人系统整体性能提升,将相应功能类型的无人机与陆上、海上、空中有人力量混合编组,组成优势互补的一体化作战群,实施攻防作战和各类军事行动,是未来无人机全面融入联合作战的重要方式。目前,美俄等主要军事强国正在发展的“忠诚僚机”“人机编组”战术试验部队等项目,都旨在提高有人/无人一体作战能力。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无人机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期,在未来战场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