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某团修理厂推行“导师负责制”带教模式——
机务新兵成长开启“加速度”
■汪黄飞
“下面公布机务新兵放单考核成绩,6名新同志全部通过。”机务放单,标志着业务水平得到认可,具备了上岗资质。听闻这一喜讯,海军某团修理厂机务新兵们顿时欢呼起来。
近年来,该团列装的机型和数量不断增加,对机务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模式下,培养合格的机务人员要首先经过大量的教材学习、课堂讲解和模拟操作,待其熟悉基础理论知识后,才能在技术骨干监督下进行实践操作直至放单。整个培养周期至少需要一年。如何创新培养模式,让新入职的机务人员成长成才,成了该修理厂一道难题。
对此,他们探索推行“导师负责制”带教模式,为每名机务新兵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作为“导师”,展开为期半年的全方位带教。“导师”们注重启发式教学,每次授课前,针对各专业维修的关键部附件,提问工作原理、维护要点,并设置故障情形,要求“学生”排除。一次课上,面对“导师”陈煜设置的发动机突然停车故障,下士小彭犯了难。课后,通过翻阅手册、查询案例、请教骨干,最终吃透故障原因,找到了解决方法。他说:“这种带教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操的融会贯通,让我受益匪浅。”
此外,该厂还每月组织“维修技术创新研讨会”,机务新兵在“导师”的带领下列席旁听,增长见识。一次会议讨论的技术细节,给了中士小肖极大启迪,他对操作繁琐、容易损坏的某液压仪器产生了改进的想法。在请教“导师”后,他采用高强度合金构造器身,重新设计键位,简化操作流程,运用杠杆原理增加抓力,研制出一款新装置,得到一致认可。
“导师”精心带教,机务新兵拔节生长。6个月后,他们全部通过了资格认证。下士小曹获得了理论和实操“双满分”的优异成绩。他兴奋地告诉笔者:“没有‘导师’的培养,我的成长不可能跑出‘加速度’。”
如今,在该修理厂,这6名机务新兵已在各自的岗位上独立担起维修任务。“下一步,我们将不断优化带教模式,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培养出更多保障打赢的优秀机务人才。”修理厂教导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