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汉墙”下有来人
■王 欣 刘昌炜
编者按 雪域高原,直上云霄。在新疆军区别迭里边防连的营区内,矗立着一面“好汉墙”,墙上镌刻着143个官兵的姓名。
“好汉墙”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为避免频发的泥石流冲袭,该连计划在院内建一道石墙抵御。谁承想,请来的工程队受不了高寒缺氧的环境,仅干了两天就撤了。官兵们只能自己动手,最终才有了这面长近30米、高近4米的石墙,大家将其命名为“好汉墙”。
后来,为激励更多官兵安心守防、建功立业,连队每年开展“好汉墙上留英名”活动,并规定:只有作出突出贡献、立功受奖的个人,经过党支部推荐、全体官兵投票表决,才能将名字和事迹刻在“好汉墙”上。
30多年来,“好汉墙”孕育出了以“坚如磐石、傲似劲松、锋若利剑”为内容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连队官兵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连队党员在“好汉墙”前,重温入党誓词。邱天伦摄
前不久,服役16年的一级上士刘兵终于“上墙”了!
“这是别迭里边防连官兵独有的荣誉和不懈的追求。”刘兵驻足凝视,指着“好汉墙”3个字说道。
成为“好汉”并非易事。回眸过去,刘兵感慨良多。
那年冬天,时任指导员带队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穷铁列克达坂巡逻。稀薄的氧气,呼啸的山风,战友们边行进边喘着粗气,没走多远,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刘兵凭借过硬的体能,第一个爬上点位。
下山后,刘兵本以为依靠这次巡逻中的优秀表现,就可以在当年的评比中获优“上墙”。投票结果公布,他还是落选了。
那段时间,刘兵总爱一个人独自待着,工作劲头也消退了许多。这一切都被他的班长杜春禄看在眼里。一次休息时间,杜春禄给刘兵讲起了“好汉”王彬龙的故事——
有一天,翻越穷铁列克达坂时,王彬龙和全班战友突遇暴风雪。没过多久,积雪已经没膝,此时距离连队营区尚有30多公里。大家把枪支、背囊等放在马背上,王彬龙走在最前面,试着蹚出一条路来。出发时携带的干粮不过一个馕饼,却支撑了王彬龙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里走了近8个小时,他记不清自己摔了多少跟头。回到连队,王彬龙的鞋很难脱下来,因为他的脚踝已经肿了一大圈。
听完班长的讲述,刘兵这才明白,能吃苦只是成为好汉的一项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能为连队、为战友做些什么!
他把自己的感悟记在了笔记本上,并在扉页上写下一句话:努力成长进步,将来的你也会是一名好汉。
2022年,50年一遇的大雪袭击了别迭里地区,连队与乌宗图什河前哨一时失去了联系。时任营长旋即成立了7人党员先锋队,用背囊装着菜与米面,人均负重15公斤,徒步前去驰援。
在经过一处达坂时,战士小汪因为体力不支晕倒了。考虑到前路艰险,营长命令刘兵护送小汪返回连队。
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刘兵背着虚弱的小汪,踉跄地走在雪地里,依靠多年巡逻积攒的经验,总算平安归来。
在刘兵的悉心照料下,小汪渐渐恢复了正常。这一刻,刘兵觉得,为了战友,再苦再难也值得。
16年的戍边生活,在来自南方的刘兵看来,好似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别迭里的寒风一日复一日地刮着,山上的雪也未见消融过。只是这位老兵的脸上,多了高原独有的沧桑。
今年,刘兵圆梦成功,成了“好汉墙”上第143名好汉!
在该连,争当好汉的可不止他一个,越来越多的年轻战士受到鼓舞。大学生士兵潘吉鹏就是其中的一个。
新兵训练期间,他从班长那里听到“好汉墙”的故事。下连前,他第一个递交申请书,如愿来到别迭里边防连。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原本白皙的脸庞就变成了紫黑色。那次巡逻,让他对卫国戍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巡逻分队集合!这一次,我们要挑战新纪录,用最短的时间通过‘天梯’,到达3号界碑。”带队干部动员道。
3号界碑位于海拔4200多米的山顶处,巡逻官兵需要先驱车翻越“九道弯”,再攀爬一座1377级台阶的“天梯”,才能到达。
一声令下,巡逻官兵整装出发。刚开始,大家情绪高涨,但逐步升高的海拔,让几名新战友的脚步变得越来越重。这时,一名老兵带头唱起了连里自创的《好汉歌》:“别迭里风狂雪茫茫,我们有一道‘好汉墙’,一个个姓名让人敬仰、让人敬仰……”激昂的歌声在雪山间回荡,“好汉墙”上一个个好汉的面孔浮现在大家眼前:肩挑背扛运材料修筑营房的杨海,勇救侧翻校车里9名儿童的张树春,一锹一镐打通别迭里山口巡逻路的李辉……
《好汉歌》里赞好汉,“好汉墙”上好汉多。受此激励,大家奋勇向前。
“29分零7秒,新纪录!”完成了挑战,官兵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潘吉鹏眼含泪水,在刺骨的寒风中仔细擦拭界碑,不敢相信自己又一次突破了极限。
一次和同学聊天,潘吉鹏被问到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已经习惯了边防生活的他,用连队官兵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出回答:“‘好汉连’的兵,不知道什么叫后悔!”
如今,“好汉墙”早已成为该连官兵心中的精神地标,每当新兵下连、重大任务出征、重要时间节点,大家都会来到“好汉墙”前,感悟先进事迹、学做“好汉传人”。
眼下,即将大雪封山,不知道这个冬天,在别迭里边防连,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