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探究“F-16战斗机被误击”的背后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江燕 裴 杰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4-10-04 07:04:58

“F-16战斗机被误击”的背后

■王江燕 裴 杰

吴志峰 绘

前不久,乌克兰军队的一架美制F-16战斗机在升空后坠毁。对坠机原因,一时众说纷纭。有乌克兰官员将坠机归咎于“敌我识别问题”,称该机坠毁可能是被己方“爱国者”导弹误击的结果。

“F-16战斗机被误击”是否是坠机真正原因,还在调查之中。联想到世界范围内,也曾发生过不少类似问题。那么,在有敌我识别系统支撑的情况下,各国为何还会发生这类误击事故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空中和地面武器平台敌我识别系统的运行原理。

空中和地面武器平台敌我识别系统之间,通常是用雷达信号“询问—应答”的方式,来判断目标的敌我属性。攻击方的雷达发现目标后,会触发敌我识别系统发出询问信号。如果被询问目标是己方飞机,它会发射规定的应答信号。由此,攻击方的敌我识别系统会判定此目标为友机。如果被询问目标是敌方飞机,则会因为不掌握攻击方的时间基准、密钥等,无法正常应答,由此就可判定为敌机。一旦目标被判别为敌机,那等待它的可能就是被击伤或击毁的命运。

原理很简单,但具体到实际应用环节,敌我识别系统则需要面对相当复杂的情况。

一方面,敌我识别系统之间的沟通介质是雷达信号,而雷达信号的传输可能会受到环境、敌方甚至己方电磁信号的干扰,导致不能及时、正确地应答询问,从而造成误击;另一方面,敌我识别系统的运行是基于一系列软硬件设施,这些软件和硬件发生故障,也会造成询问、应答信号不能有效发收和处理。

尤其是在大机群对抗等复杂空情态势下,敌我双方用频设备数量增加,询问信号更多,还可能出现应答饱和现象,这也会增加误击风险。况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敌我双方飞机的位置变化非常频繁,这同样会增加“识友为敌”的概率。

除了客观原因,一些主观原因也会影响或中断“询问—应答”这个环路。攻击方人员如果存在心理紧张等情况,很可能忽略敌我属性确认环节,发生人为误发射,造成误击。如果平时缺乏训练,那么,高度紧张的对抗环境,会大幅放大这种不足,从而使误发射的可能性骤增。

这些方面,都可能导致“识友为敌”,从而发生误击事故。

与此相反的情形是“识敌为友”。这种情况下,通常是由于己方的密钥已经泄露,从而被对方欺骗干扰;或者是由于己方的敌我识别系统较为落后,对目标进行识别的属性匹配策略设计得较为简单,结果造成了误判。

显然,无论是“识友为敌”还是“识敌为友”,都可能严重危及己方的作战平台安全,因此必须加以杜绝。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还是要继续坚持技术赋能,综合运用陆、海、空、天各平台的敌我识别手段,实现空中和地面武器平台敌我识别系统之间相互快速验证、高效研判,在提高作战效率的同时提高作战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