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适者方为能胜者
■冯 斌 张伟刚
●孙子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指挥人员随时随地可能面对突发情况,只有适应各类变化,特别是高效应对困难之局、强大之敌、复杂之地、全新之技,才能赢得最终胜利。简而言之,能适者方为能胜者
抓住战机,适应困难局面
作战中,己方行动极易遭遇困难局面而陷入被动。这可能是作战计划跟不上战场变化,可能是己方行动出现偏差,也可能是预判敌方行动不足。指挥人员应适应各类困难局面,不为局部的失利动摇、不被暂时的挫折吓倒,权衡利弊、审时度势,快速抓住战机,化不利为有利。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然而,战机稍纵即逝、难以抓住,不会轻易摆在人们面前。指挥人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适时变更主要方向、调整作战部署、转换作战样式,在纷繁复杂的态势中觅得战机、在异常激烈的对抗中创造战机、在困难重重的状况下抓住战机,找出破解困难局面的应对举措,变被动为主动。
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面对十数倍之敌围追堵截的极端困难局面,一会走大路、一会走小路,一会走弓弦路、一会走弓背路,在适时进退、往复西东中不断寻找困难之局中的有利战机,终于在敌包围圈中找出缝隙。在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后,红军抓住有利时机穿越敌人布下的天罗地网,快速绕道金沙江成功北上,顺利达成战略意图。
避实击虚,适应强大对手
对手在全局或局部优于己方并不罕见。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遭遇强敌并非一定会陷入失败境地,适应与其对抗,是赢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要想战胜强于己方的对手,指挥人员既要全面了解敌优长,明确其力量规模、作战特点、装备性能等“实”之所在,更需知敌之“虚”。再强大的对手,也会有其疏漏之处,可能是布势上的不足,可能是计划上的缺陷,也可能是保障上的漏项。找出其中可资利用之处避实击虚,以我之强击敌之弱,迫敌强项转为弱项,把强敌变为弱敌,便是制胜要旨所在。
解放战争宿北战役后,国民党军认为我军无法持续作战,便重兵压境,从南北两线发起鲁南会战。作战中,面对强大对手,我华东野战军发现南线之敌兵力较多,且稳扎稳打、齐头并进,北线之敌兵力较少,并呈现孤军深入态势。我军抓住敌之弱项,迅速转向北方,于严寒冰雪中夜行昼伏,隐蔽通过险阻的鲁中山区,歼灭北线之敌于莱芜地区,一举打破敌占领整个山东的计划。
趋利避害,适应复杂环境
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指挥人员还需关注战场环境对战争的影响。现代战争,战场环境已经从实体空间拓展至虚拟空间、从物质世界延伸至精神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电磁环境、网络环境、认知环境都在深刻影响着作战指挥。即便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系统平台,也难以确保完全避开环境因素的影响。伊拉克战争中,伊军在战壕里投放燃油并点燃,以其产生的大量烟幕,对精确制导武器进行干扰。这一举措,致使美英联军发射的导弹数量虽多,却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为找出并解决环境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指挥人员需精确计算环境数据、分析环境特质、预测环境变化,从而做到趋利避害。此外,指挥人员还要善于依托自己的主观努力和积累的指挥经验,合理改造和运用环境,变不利于我的环境为有利,变有利于敌的环境为不利。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充分利用雾风雪出现的时机实施机动隐蔽,尽管北约军队广泛实施太空、空中侦察,却因恶劣天气带来的限制,并未真正摸清南军部署。
通晓机理,适应全新技术
全新技术往往会带来全新的战术、全新的作战样式,技术差往往带来战术差、样式差,乃至胜负差。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军队没有再投入大规模地面重型装备平台,而是广泛运用各型无人机实施察打一体行动,毁伤亚美尼亚军队多型地面武器系统,致其陷入被动。全新技术打了亚美尼亚军队一个措手不及,同样也在警示我们,无法适应新的技术就无法适应未来作战。特别是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机被广泛用于战场,算法战逐步出现并投入实战,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发挥效用,未来的作战技术正在迭代升级,一旦指挥人员忽视技术内在机理,极易陷入“不会打仗”的窘境。
要避免被对手打一个技术差、战术差、样式差,势必要把握住最新技术的发展脉络,并细致研判其如何运用于军事领域,实现技术与军事的精妙结合,最大限度摸清未来战争的脉搏。同时,还需运用逆向思维,针对最新技术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加以克制。比如,掌握人工智能深度自主学习算法运行的机理,有针对性地对其加载干扰项、错误项,可致其因数据解析偏差陷入失误。法国和瑞士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实验显示,这样的干扰可导致计算机将松鼠看成灰狐狸,或将咖啡壶看成鹦鹉。具备克制最新技术的能力,同样是赢得作战胜利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