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飞海天:我的哨位在云端
——探访海军航空兵某部值班机组
■傅 琳 周 宇 解放军报记者 王德赛
战机空中巡逻。虞程钧摄
“轰——”伴随巨大的发动机轰鸣声,战机呼啸升空,记者被巨大的惯性压在座椅靠背上,强烈的失重感带来一阵晕眩。
这是海军航空兵某部值班机组执行的一次例行巡逻任务。
为啥要组织战机常态化巡逻?面对记者的提问,机长刘大伟解释道,虽然海上有水面舰艇常年巡弋,陆地有地面雷达织就的侦察网络,但广阔的海空域难免存在侦察盲区,对一些“不速之客”的一举一动,需要我战机前出进行抵近侦察、跟踪监视,做好警戒巡逻。用刘大伟的话来说,巡逻战机是“长空之哨”,机组成员的使命任务,就是为祖国海空站岗放哨。
到达目标空域,窗外海天一色,蔚蓝的海面波光粼粼。驾驶舱内,刘大伟和副驾驶张军一边操纵战机保持姿态,一边关注气象雷达数据。领航员、空中机械师等战位人员,各自展开一系列操作。
走进任务舱,雷达工作时发出的“嘀嘀”声有节奏地起伏着,各战位空勤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屏幕,手指在操作滚轮上不停滑动,生怕错过任何异常信号。
海上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战机前方出现一片浓云。就在记者以为他们会绕开云团的时候,通报传来:“云中有间隙,可穿行。”
接到气象通报,刘大伟根据云层属性综合研判,迅速作出“机动入云”的决定。指令下达,只见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展开操作:任务舱官兵继续密切关注气象雷达数据,及时通报云量变化和云层运动情况;领航员根据云层分布和任务空域情况,重新规划航线;空中机械师重点关注发动机温度、机身温度等关键参数;刘大伟则与张军协同稳定飞行姿态,根据新航线进行机动。
爬升、入云……四周白茫茫一片,视线顿时受阻。经过一阵颠簸,战机安全通过积云空域。
记者注意到,就在大家松了一口气的时候,领航员郝子鸣却没有丝毫放松。从决定“机动入云”开始,他的手指就一直在控制面板上快速翻飞,各种按键在他的操作下仿佛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很快,一个个清晰的点位经过飞速运算生成在面板上,一道新航线就这样重新勾勒出来。
“平时苦练精飞,面对复杂情况才能从容应对。”刘大伟说,训练大纲要求部队每年安排一定量的复杂气象条件飞行训练,而驻地复杂多变的气象环境,为官兵开展训练提供了天然的练兵条件。
张军一边警惕地关注海空情况,一边告诉记者:“日常训练中,一旦遇到敌情,就要立即由训转战。官兵在任务倒逼、对手倒逼的考验中经受磨砺,练就了‘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打仗本领。”
常年海空巡逻,让张军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与机长王双东搭档执行的一次任务。那天,在飞往目标空域途中,机组突然接到指挥员通报,目标空域有不明军机编队活动。
他们立即操纵战机抵近任务空域,雷达屏幕上很快出现了对手的身影。在沿着预定航线飞行过程中,对手也发现了我方战机。
“本以为对手会保持距离或加速离开,没想到却径直朝我们飞来。”张军回忆,那是他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心里非常紧张。
“关键时刻,机长始终保持沉着冷静。”张军说,发现对手做出危险动作后,王双东凭借丰富经验快速分析对手意图,果断下令:“按照预案处置,做好取证记录。保持航线不变!”
最终,在双方相距数十公里时,对手调头离开。
“起飞就是战斗,升空就要迎敌!”张军说,这次任务经历,让他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从那以后,张军给自己定下目标,每次起飞都要把任务完成好、把本事练到位。如今,他已执行过近百次战备巡逻、紧急拉动任务,飞行技术越练越精,处置应对愈加果敢。
“对执行海空巡逻任务的官兵来说,使命无界。这个‘无界’,既指祖国需要我们巡逻到哪里,我们就一往无前飞向哪里;也可以理解为面对使命任务,官兵的牺牲奉献没有边界,为了守卫祖国海空安全,我们敢于牺牲一切!”张军告诉记者,常年执行海空巡逻任务,“时刻准备打仗”的血性胆气早已刻进官兵骨髓里。
时近正午,置身高空,刚登机时的闷热被寒意取代。强烈的阳光直射在飞行员脸上,照得有些睁不开眼。刘大伟告诉记者,任务官兵几乎每天都要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晒上几个小时。
一路巡逻,风平浪静。战机上的午餐简单快捷,官兵几分钟就填饱了肚子。张军坦言,这样的简单,恰是祖国海空无恙的证明,这也是任务官兵最大的心愿。这些年,官兵坚守“长空之哨”,航迹遍布整片任务海空,经常还会执行“特殊”任务——遇到渔民落水就凌空投放救生装具,遇到岛礁人员突发疾病就帮助转送后方医院……
聆听任务官兵的故事,记者深刻感受到,“长空之哨”就像一座流动的钢铁长城,忠诚守卫着祖国的海空安全,守护着人民的幸福安宁。
临近返航,记者将目光移向舷窗外。凌空俯瞰,海面上,来往穿梭的船只犁出一道道洁白的尾流,美如画卷。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