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上山河 眼底风云
■杨忠义
我曾是一名海军航空兵的空中领航员。空中领航员有“活地图”之美誉,需要对航图的运用十分熟悉。或许是职业养成的习惯,以致停飞和退休后,我仍然痴迷于地图。我家里一直挂着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所在城市地图;不管到哪里旅游,我都要购买一份当地地图作为收藏;只要逛书店书市,我总要看看是否有新出版的地图书籍。闲暇时,我经常凝视着地图,或遐想,或沉思……
我认为,这种阅读习惯和爱好,是文字阅读的补充和延伸,让我不仅从中收获了知识,还获得了精神洗礼。
一
地图是地理的浓缩和呈现。制图、视图、用图是5000年来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源远流长。大量典籍和考古证明,古代图像早于文字产生,文字也是从象形文肇始。古人将居住点及其附近的阡陌、河流、山脉等自然存在,画在羊皮或石板上。这是原始地图的雏形。中国有记载的最古老地图是4000年前夏禹的《九鼎图》。及至秦汉,随着生产力和社会进步,地图制作有了质的飞跃,《山海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相继问世。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测量手段——马拉“记里鼓车”,代替了原始的“脚步丈量”,加速了地理的测量,地图开始逐渐出现在纸张、织物上。我们熟悉的荆轲刺秦王故事中,荆轲献上的除了秦叛将樊於期的头颅,还有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以获得秦王的信任,得以接近秦王,于是演绎了“图穷匕见”的场景。被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的西晋裴秀,用“制图六体”绘成的《禹贡地域图》,树立了中国地图的丰碑。
地图的原始功能主要为统治者扩大领地、治理国家和战争所需要。地图是国家疆域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对外反映的是国家的主权范围,对内标志着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
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也叫地理大发现,先是葡萄牙、西班牙的统治者和探险家,垂涎《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等东方国家繁荣景象的描绘,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航海图,驾驭航船远游世界、淘金发财。葡萄牙、西班牙以及随后的英国等国家,都由此积累了大量财富,也扩大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地理知识,推动了测绘学、制图学,以及制图技术的发展,描摹出更大范围的地图和海图,出现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当时中国处于明朝时期,万历年间,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于公元1598年向万历皇帝进呈自鸣钟、万国舆图等物, 并在北京绘出了《坤舆万国全图》。他带来的地图投影、经纬测量等制图方法,推动了中国制图业的发展。此前,公元1405年到1433年,郑和凭借已有的地理、航海、天文知识和技术等,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由此,中国与世界更加融通融合,海上丝绸之路处于繁荣发展时期。
后来,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世界上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及至现代,卫星、航空、航天、铁路等领域快速发展,人们通过电子计算机、摄影、遥感等技术,在平面或球面上显示地球地理的图形或图像。一幅幅精美的地图跃然出世,世界五大洲四大洋,都可以浓缩于方寸之间,可以为导弹、火箭、飞机、轮船等提供轨道方向和距离;亦可以放大局部,清晰地显示城市道路、乡村阡陌,为汽车和行人导航,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地图已不再是少数人所有,而是进入寻常百姓家。
二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是人类历史文明演进和展示的舞台,又制约甚至决定着历史与文明的发展与走向。不管历史风云怎样变幻,都有一个基石总体不变,那就是地理。相对历史而言,它的变化极小。几千年来,泰山还是那座泰山,黄河还是那条黄河,而中国却迈过了原始、奴隶、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等各个历史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这一切,都离不开沉默无言的地理因素。比如,古代首都的变迁,充分反映出统治阶级对地理的认识和选择。又如,都江堰、长城、大运河等古代许多重大工程,无不是地理因素起到了决定作用。凝视地图,或许你就会明白这些战略布局的奥妙,从中认识到地理也是理解历史的密钥。
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场战争都离不开指挥员对地形地貌的运用。孟子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孙子兵法》13篇中专有《地形篇》《行军篇》。具体到革命战争年代,从井冈山到瑞金,从长征路线到延安、西柏坡……凝视地图,我们能更加理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的正确路线和战略战术;更能理解辽沈战役时把打锦州作为关键的战略意义,以及平津战役时“天津方式”“绥远方式”“北平方式”的伟大创举;更能理解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略行动背后的深远思考。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着眼国情、地理、历史,综合考量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作出了一个个重大战略决策和布局。凝视地图,我们会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战略决策,都离不开地理因素;会知道南水北调、西电东输、三峡大坝、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5G基站等重点工程,都首先从地理角度进行考察,选择最合理的地理位置……
今年6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教授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攻克了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虽然不懂这些高科技奥秘,但我知道这与地理、测量、制图有关。正是有了李德仁等无数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们今天凝视的地图,已经超出地球而扩大到其他星球;我国的嫦娥系列探测器不但能够发回月球正面的图像,还能发回月球背面的图像。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还会有更神奇的地图等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