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青春 奋斗正当时
写在前面
今年,人民军队迎来建军97周年。回望来路,一代代革命军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创造了无数辉煌业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新时代官兵手中。新征程上,广大官兵更应以冲锋姿态奋斗强军。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走进部队一线和军队院校,了解基层官兵在各自战位上的成长经历。他们有的不怕吃苦牺牲、矢志建功边防,有的立足本职岗位、坚持拼搏奋进,虽身处不同岗位战位,却展现出同样的奋斗进取姿态。本期,我们请几名官兵结合各自的奋斗经历,讲述他们对于军人使命职责的感悟。
毛伟仔细检查设备。向修红摄
“只争朝夕,干出老兵好样子”
■火箭军某旅某营一级军士长 毛 伟
夜阑人静,忙完一天的工作,我来到学习室,找到一本专业相关书籍认真研读起来。
这样的学习习惯,我已经坚持多年。经常有战友问我:“班长,你都是一级军士长了,经验技能都很过硬,还这么拼干啥?多指导年轻人干就行了。”
“光靠吃老本可不行,年纪也不小了,学习新专业理论还真比不过年轻人,所以要笨鸟先飞……”我这样的回答并非全是谦虚,去年底晋升一级军士长后的一段经历,让我的本领恐慌愈发强烈。
那一次,某新型装备正式在旅队列装,作为本专业军衔最高的操作号手,我担任指挥员,带领班组参与到试装任务中。
“设备已上电”“面板显示良好”“开始操作”……按照以往的工作模式,班组迅速熟练展开作业,可突然,一个分系统开始“滴滴”作响警示异常。我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儿,这是我执行任务以来很少遇到的情况。经过快速排查,原来是新装备系统设置与当前设备型号存在偏差,导致数据不准。
虽然故障最终被及时排除,但这让我深深意识到:随着新装备加速列装,一些老经验老办法不管用了,必须抓紧学习新技能。
“过去只要操作好手里的‘家伙’就能‘一招鲜吃遍天’,现在已经行不通”“新装备各式各样,感觉一天不学就要落后”……一次聊天,身边的一些高级军士也道出了同感。
“作为‘兵头将尾’,我们岗位和职能重要,不能因为过去取得一些成绩就滋生‘躺平’懈怠的思想,要及时转变、调整心态,把自己当‘新兵’,努力学好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训练之余,我常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大家加油鼓劲。
那一年,因编制体制调整,我所在的单位缩编,新组建单位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转型,或者告别军营。
改革大潮面前,转型迫在眉睫,紧迫感和焦虑感一度充满了我的内心。迷茫之际,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句质朴的台词在脑海响起:“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这深深触动了我。
“参军报国,就是我人生最有意义的事。”豁然开朗后,我立即向教导员表明意愿,“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下决心在部队继续干!”
转型那段时间,我一边担任大项任务的主操作号手,一边加班加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摸索总结出一套“主操+备份”专业型操作班组工作方法。挥洒汗水艰辛奋斗后,我成功迈过转型关。如今,我陆续带出的12名专业能手,均成为各自岗位上的中坚力量。
回首往昔,奋斗的航向更加清晰,前行的脚步也更加坚实。
“高级军士的‘高’,究竟应该体现在哪里?”前不久,旅队组织“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我作为军士代表登台分享心得感悟。结合一路转型升级经历,我感到,这个“高”绝不仅仅是军衔级别上的“高”、经验阅历上的“高”,更需要我们不断拼搏进取,在练兵备战各项工作上具备更高觉悟、更深思考、更强能力,带动战友向着能打胜仗齐心奋斗。
目标明确了,行动更坚定。“要想提高未来战场快反能力,就得向训练的各个环节要战斗力。”那段时间,我对表实战化任务需求,聚焦提升转场速度展开新的攻关。赴科研院所请教专业知识、与兄弟单位交流战法训法、向工厂专家探讨实践落点……在旅队支持下,我同本专业高级工程师和多名技术骨干一起集智攻关。经过3个多月反复实践,我们成功探索出一种快速转场和自动化物资前运新方式,有效缩短了战场快反时间。
现在,营队的老兵都在加速奔跑,用能力素质的“高”诠释高级军士的形象作风——“首席技师”张永钢带领班组成员日夜鏖战在任务一线;“守山老兵”安军伟在战术场上勇夺金牌;“龙宫卫士”曾红鹏多次接受大项任务考验……大家都在各自战位以身作则,不懈奋斗。
时针渐渐指向零点,我翻看日历,又到一年“八一”。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正处在吃劲奋斗的攻坚期、加油加压的冲刺期,作为一名高级军士,我必须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用“越老越先进”的实际行动继续奋勇冲锋,干出老兵的好样子。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李映虹整理)
陈浩然进行驾驶训练。温 馨摄
“重返军营,续写真挚的爱”
■海军航空大学某场站场务连中士 陈浩然
“选择军营,成长就有了丰饶的沃土。”二次入伍、兵龄6年的我,对此有着更深的感触。
数年前,由于单位编制体制调整改革,选改军士的名额缩减,我没能如愿留队。从空军航空兵某场站警卫连退役后,我心中始终觉得有些遗憾,感到空落落的。
有一次,一则有关老部队的新闻报道登上屏幕,我看得入了神,脑海中不断浮现营区的一草一木、空中振翅的战机、并肩作战的战友……那一刻,想再穿一次军装的念头发了芽。
后来,我在社区担任征兵志愿者,一次将“趁青春风华正茂,穿军装无上光荣”的宣传横幅贴在宣传栏上时,我心中又泛起涟漪。忙完回到家,我翻出退役时的合影,脑海里不断浮现卸下领花和肩章时的场景。
离开军营,体能明显滑坡,生活不够规律,工作使命感荣誉感有所下降……“军营是我向往的地方,我要再穿一次军装。”想到这里,我下定决心,要重返军营,续写这份真挚的爱。
“你姥姥身体不好,家里正是缺人的时候,你在家还能帮帮忙”“当初入伍时我们支持你,现在你也在部队锻炼过了,没必要再去一次”……当时,父母都不太支持我二次入伍,但姥姥鼓励我:“你长大了,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要留遗憾。”这坚定了我的选择。
再次穿上迷彩服,胸前戴上大红花,我心里既有久违的激动,也有对未来的忐忑。
下连之后,我被分配到了海军航空大学某场站场务连。从“天空蓝”换成“浪花白”,从警卫连到场务连,面对身份和岗位转变,我告诉自己:“只有平凡的岗位,没有平凡的使命。”
下连伊始,我觉得自己有老兵的底子,就算岗位业务没有接触过,应该也能很快胜任。连队战友也对我“高看一眼”,认为二次入伍战士基础更扎实、进入状态更快。
可没承想,新岗位需要掌握抢救、驾驶、消防等多项专业技能,工作和训练节奏加快,很多新课目都是边学习、边训练。我一时难以适应,但又有些放不下“老兵”的架子,遇到问题不愿主动向战友请教。
一次阶段性训练考核,需要在最短时间内穿戴好装具、安装好设施,并前出救援。我当时一心求快,装具穿戴不符合要求,最终成绩被判为“不合格”。
这让我很是难堪。为了证明“老兵”实力,我在训练中不断给自己加压,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成效并不明显。
“新老岗位差别大,不能急于求成,要摆正心态从零开始,扎实学习新本领。”眼见我不得章法,班长董鑫找我谈心,“过去的经历不代表现在,要放下思想包袱,重新站在起跑线上。”
“因为是二次入伍,大家都对我期待甚高,可我能不能担得起这种期待呢?都说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又能不能比前辈更强?”走在营区,我思绪万千。此后,我开始端正心态,虚心听取干部骨干建议,认真审视分析自己的短板弱项,制订补差训练计划。
在训练中我逐渐认识到,只有平时多练一手,本领过硬,危急时刻才能底气更足。那段时间,我的作训服几乎没干过,一道道汗渍勾勒出奋斗的痕迹。
一次,某车间突发火情。接到通报,我和值班室战友迅速前出至指定地点展开操作,很快消除险情。“假如当时风向突变,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处置办法……”事后,我和战友一起开展复盘,“要从每一次任务中汲取经验教训,紧盯未来战场练就过硬本领。”
如今,经过任务历练,我已逐渐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二次入伍后的这几年,我见证了一批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从这里走向远海大洋,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愈发强烈。
前不久,老单位一名战友打电话问我:“二次入伍后不后悔?”
“只有感恩,何来后悔!”我对他说,“以前总觉得军营很小,现在觉得军营很辽阔,每一个平凡的战位,都是我们成长成才的舞台。”
(温馨、解放军报记者刘宝瑞整理)
赵雯婧薷近照。焦紫徕摄
“边防再苦,总要有人去守”
■陆军边海防学院学员 赵雯婧薷
“我的人生就是要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要做的有意义的事,就是卫国戍边……”前不久,我的感言在网上“火”了,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教导员告诉我,质朴无华的话语更能触动人心,激发每个人对卫国戍边情怀的深切共鸣。
这些话,也是我的心里话。寒假回到家,妈妈看到我变瘦了,身上有好多疤,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但是听到我说“以后还要写戍边申请书”后,妈妈一把抹去眼泪看着我说:“不管你选择什么我都支持你。”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内心的向往。
今年毕业季,看到学长学姐写的戍边申请书,我在激动和感动之余,也写下了自己的戍边申请书。那段时间,网上有一些“怕吃苦、不愿奉献”“只想待在大城市,不愿到艰苦地区”的声音。有人问我:你一个女孩子为什么选择去那么艰苦的地方?
在我看来,这份承诺与选择,并非一时兴起,也绝非坐而论道。当前有人对“00后”有些偏见,作为一名年轻人特别是新时代军校学员,我深深觉得,只有把个人目标和祖国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几年前,我还在读高中,了解到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后,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有的和我年纪差不多大,却用身体做界碑,捍卫祖国大好河山,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从那时起,我的心底埋下了一颗向往卫国戍边的种子。
2022年,我考入陆军边海防学院,迈出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初入军校,快节奏的部队生活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让我一时难以适应。记得新训时一次徒步行军,看到自己的一个脚趾甲被磨掉,眼泪瞬间就不争气地涌了出来。
新训结束后,训练更加辛苦,军事课目也更具挑战。面对难以突破的课目,我一时有些泄气,只能将标准先设定在及格线上。
转变,发生在一次教育课上。那次,我们观看了边防一线斗争的珍贵影像。视频中,戍边官兵英勇斗争的身影让我深受震撼,胸中一下子涌起一股克服万难的精气神。
“校园不比边疆,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课后讨论,我叩问自己,未来自己也将行进在祖国边海防线上,作为一名新排长,自己的能力素质能不能适应岗位需要?能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使命任务?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油然而生。
淬炼,首先从体能开始。只有把体能基础练扎实,身体机能保持好,才能更好地适应边防艰苦环境。在学院“永不生锈、永不退缩、永不偏移、永不松动”的“钢钉”精神引领感召下,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宿舍的时间少了,在训练场和体训馆的时间多了,跑步训练从3000米逐步增加到8000米、10000米……不断摸爬滚打,身体增添了伤疤,也让我褪去骄娇二气,更添几分英气和勇气。
星光不负赶路人。在大一学期体能考核中,我实现了全课目优秀,被评为“四有”优秀学员并荣获嘉奖,还担任了班长。在队干部的帮带下,我不断拓展强化自己的能力素质。去年,我通过层层选拔,代表陆军参加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科普讲解大赛,并荣获三等奖。
“去边防一线,你有过担心吗?”“不担心!边防再苦,总要有人去守,我甘愿成为那个人!”前不久,在学院组织的“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中,我走上台与大家分享感悟体会,身边战友都产生共鸣,表达了同样的理想抱负。未来有一天,当我们巡逻在祖国的边海防线上,不论山路多崎岖、海风多刺骨,我们的每一步,都必定铿锵有力、决不退缩。
(牛耘、解放军报记者刘敏整理)
本版制图:茅文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