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八一馆”当志愿者
——江西省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红色百人团”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观察
■张语嫣 仇美欣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郭冬明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序厅“石破天惊”雕塑。郭冬明 摄
来自武警江西总队南昌支队的志愿者为青少年讲述南昌起义历史。周甜 摄
“八一红色百人团”少年团志愿者为观众讲解军服军旗。郭冬明 摄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前的“南昌起义”雕塑。郭冬明 摄
“八一大天亮,百姓早起床。昨夜晚,机关枪,其格格其格格响,它是为哪桩……”“八一”前夕,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380号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人头攒动,讲解员曹语婷用南昌方言唱起《八一起义歌》,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曹语婷是该馆“八一红色百人团”志愿者。正是这支人数多、素质好的志愿者团队,在“八一”前后和暑期参观高峰期解决了纪念馆工作人员人手不足的难题,帮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军旗升起的历程、感悟革命先辈的精神。
“八一”,是南昌的亮丽名片,也是南昌军民的骄傲,南昌军民亲切地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八一馆”。馆里这支以“八一”命名的志愿者团队,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八一馆”探寻答案。
报名踊跃百人成团
“招募令”应者云集
“这里陈列的是南昌起义将士穿过的军服。当时敌我双方的军服一样,为了辨清敌我,起义军脖子系着红领巾,手臂扎着白毛巾,并在马灯和手电筒上画上‘红十字’作为标记……”走进《打响第一枪》展厅,志愿讲解员王武正在为大家介绍展品。
今年77岁的王武是“八一红色百人团”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也是首批成员。临近“八一”,看着来纪念馆参观的游客日渐增多,王武主动申请延长志愿服务时间,由每月到馆两次调整为只要有空、只要有需要就来。
目前,该团队共有成员222人,但仍沿用“百人团”的名字,这和成立时间有关。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掀起党史军史学习热潮,南昌成为旅游研学热门目的地,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为了满足线上线下讲解需求,该馆计划向社会招募100名志愿者,组建“八一红色百人团”,从事讲解、筹备展览、策划活动、推介红色文化等志愿服务。
“为了建立一支人员稳定、专业过硬的志愿者队伍,我们在招募之初就设立了一定的‘门槛’。”该馆副馆长熊艳燕说,因此能不能招满100人,当时心里也没底。
该馆在招募令上提出,报名的志愿者每月至少需要到馆或线上服务两次,每次服务两小时以上,1年内累计服务达到80小时,讲解不少于30场次。服务期通常为1年,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续聘。
令人意外的是,招募令一经发布应者云集,当天线上线下报名人数就突破了400人。
“我的爷爷周大根参加过南昌起义,1938年在上海浦东抗日,于‘汇角战斗’中光荣牺牲。1945年,我的父亲周到参加新四军淞沪支队,后来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5月转业。”退休干部周亚南看到招募令,第一时间报名,他希望将祖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没想到在古稀之年,还能续上‘八一’缘。”退休在家的彭力健报名很早,而他与“八一”结缘更是在几十年前。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不久,到江西省话剧团学习时,曾在话剧《八一风暴》中担任群众演员。
“‘八一馆’是南昌的地标之一,游客到南昌一般都会去打卡。”从外地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的陈冰颖主动报名,她说,自己在学校就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如果能发挥特长到“八一馆”当志愿者,是非常荣幸的事。
在南昌这座英雄城,人人以“八一”为傲。从青少年学生、驻军部队官兵、党史专家,到大学教师、离退休干部、企业员工,招募计划吸引众多军民踊跃报名。
面试、培训、考核、公示、建团、授旗——100位熟悉党史军史、多才多艺、具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成为“八一红色百人团”首批成员。据了解,该团主要分为社会志愿者团队、文博名人团队和专家学者团队,其中社会志愿者团队还根据成员年龄分为少年团、青年团和“芳华团”。
发挥优势各展所长
“特色团”捧出真心
“八一红色百人团”志愿者中有一支穿军装的小分队,他们到馆讲解时,常常会受到“追捧”。
“南昌起义总指挥贺龙在《告全体官兵书》中郑重宣示:我们此次革命的行动,就是为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问题而奋斗。”这天,武警江西总队南昌支队战士曾铖到馆讲解,许多参观者聚拢在他周围,他带领的“队伍”越来越庞大。
“专业的讲解、干练的形象,‘兵哥哥’讲军史非常受欢迎。”熊艳燕告诉记者,从驻军部队遴选的6名军人志愿者,熟悉党史军史、气质形象好,讲解有说服力、亲和力,馆里根据他们的时间专门安排周末进行讲解。
从八一军旗下走来,讲述南昌起义的故事,这支志愿者小分队身份特殊、使命光荣。成为志愿者1年多来,曾铖向纪念馆的研究人员请教军史,向专业讲解员学习讲解技巧,不仅成为“军史通”,还成为部队教育微课堂的“主讲人”。
这样的特色团队,在“八一红色百人团”里不止一个。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红色场馆成为热门打卡地。参观者越来越多,需求也更加多元。为了满足参观者差异化需求,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充分利用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的优势,探索开展多样化、精准化服务,提升红色文化传播质效。
参观时,一名手语志愿讲解员引起记者的注意。他的手势不断变化,参观者在他周围安静地“聆听”。无声的“讲述”里,澎湃着惊心动魄的历史。
“刘佳亮是我们专为听障人群服务的6名志愿者之一。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听力障碍的刘佳亮在父母陪同下走进纪念馆,现场‘聆听’手语志愿者的讲解后,决定加入团队。”长期从事特殊教育的南昌市启音学校副校长邓媛媛是该馆首位手语志愿者,也是一名军嫂。她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的特殊群体全面了解南昌起义历史,她将近5000字的讲解稿整理成手语专用稿,并反复修改成通俗易懂的手语表达。
“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讲述‘八一’故事,诠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初心使命,加深大家对南昌起义的认识,厚植爱党爱国爱军情怀。”熊艳燕说。
“八一红色百人团”中,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结合《八一歌谣》讲音乐党课,开展情景宣讲;专家学者团队结合时事热点,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党史军史专题宣讲;文博名人团队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内涵,编排红色故事,创作《铁心跟党走——贺龙入党启示》《人民军队践行初心使命的起点》等精品课程。
情景剧《八一军旗红》中,朱德的扮演者是来自江西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志愿者李万林。
“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与近两万敌军浴血奋战,坚守三昼夜。”李万林说,为了演绎好“血战三河坝”那段历史,表现出人民军队敢打必胜、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他反复研读历史书籍,从生活习惯等细微处入手,力求还原当时情境,带领观众走进血与火的岁月。
服务内容不断拓展
“小红果”走出围墙
1927年8月1日凌晨两点,南昌起义第一枪打响。如今,纪念馆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江西大旅社一楼营业部桌上的时钟,仍指向凌晨两点。
“八一红色百人团”志愿者宋晨认为,这是一个让很多参观者印象深刻的细节,历史与现实在这里“联通”。每次讲到这里时,宋晨都会留出一定时间让参观者细细体会。
“南昌起义中,打响第一枪的是谁?”宋晨一直记得,刚成为志愿者不久,一名参观者的提问让他一时答不上来,场面十分尴尬。自此,宋晨全身心投入党史军史学习,并立志成为红色文化守护者。今年,宋晨大学毕业,应聘成为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的专业讲解员。工作间隙,他依然会回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义务讲解。
了解红色历史,加入宣讲团队,是不少人成为“八一红色百人团”志愿者的路径。
“我是在陪伴儿子的过程中成为志愿者的。”志愿者张莉娟告诉记者,儿子范奕辰于2022年加入志愿者队伍,她在一次次陪儿子搜集历史资料、准备讲稿的过程中,慢慢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2023年,张莉娟通过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考核,和儿子并肩“战斗”在讲解岗位上。
一颗“心”影响一颗“星”,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去年3月,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推出“心星相连向未来”特殊群体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走进南昌市启音学校、南昌市盲童学校等,定期为特殊青少年群体讲授文化课程。
“第一个‘心’,取自志愿者服装的标志,是一颗爱心。第二个‘星’,指患有自闭症或有视听障碍的特殊青少年群体。”谈起发起活动的初衷,该馆志愿者负责人林彦平说,他们将帮助特殊群体走近“八一”、融入社会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让志愿者在传递爱心的同时收获成长。
将“八一”故事、红色文化传播到更深更远处,是“八一红色百人团”始终追求的目标。建团以来,他们不仅讲述南昌起义的历史,还走出纪念馆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作为重点内容,把革命故事送进部队、企业、社区、高校等。
“小红果”红色故事公益课堂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一次讲解结束时,我无意中听到一位小朋友说,从家里到纪念馆太远了。”进一步了解后,少年团志愿者童雨萱得知,那位小朋友是乡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平时很难有机会外出。为此,童雨萱萌生了创办红色流动课堂的想法。
童雨萱向纪念馆提出想法后,得到大力支持。2022年11月,以少年团志愿者为主体、以“小红果”命名的红色故事公益课堂正式成立。“小红果”宣讲形式活泼,内容浅显易懂,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授课时机,讲述不同主题的红色故事。在乡村小学重点讲党史军史小故事,在社区重点讲南昌起义故事,在企业重点讲雷锋精神……
今年3月,“小红果”志愿服务项目在南昌市红谷滩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斩获金奖。
据统计,2021年以来,“八一红色百人团”志愿者先后在全国完成志愿宣讲725场。
版式设计:扈 硕
守好“一号战位”
■海军博物馆〇〇一号志愿者 李鲁东
穿上迷彩马甲,戴上麦克风,挂上“001号志愿者工作证”,每次走上海军博物馆志愿者岗位,我都要仔细检查一下“行头”。这是我坚守了3年的“战位”,也是我16年海军生涯的延续。
2021年,海军博物馆完成改扩建后发布志愿者招募公告。当时我已退役在文博领域工作,正参与筹建青岛水务博物馆。带着对海军深厚的感情,我第一时间报名。后来我第一个参加面试、第一个被录取,光荣地成为001号志愿者。
当我穿上迷彩马甲,接待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为他们介绍装备展品,讲述人民海军劈波斩浪的光辉历程时,自豪感总是油然而生。
我讲解最多的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这艘退役后开放参观的潜艇位于室外武器装备展区,是游客必去的打卡点。“潜艇兵怎么睡觉?在水下最长要待多长时间?鱼雷能打多远……”进入潜艇舱室参观,游客都很关心潜艇兵的日常生活和装备的战斗力。除了介绍基本知识,回答问题,我还会重点讲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和同事们的科研传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们用不到10年时间,造出了我们自己的核潜艇。
“一听就是当过兵的”,常有人说我的讲解很专业、有激情,这是对我这名老兵志愿者最大的褒奖。3年多来,我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会抽出1天到馆服务。
现在,博物馆的志愿者编号已经到了107号。志愿者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重要补充,在综合服务、志愿讲解、宣传策划等岗位发光发热。
作为001号志愿者,我经常担任值班班长,负责志愿者队伍的工作分配、业务帮带等。我认为,要守好海军博物馆志愿者这个光荣的“战位”,首先要热爱国防、了解军队,积极学习军队尤其是海军相关知识;其次要有热情,有热情才能感染游客,给游客带来良好的参观体验;最后要坚持,有奉献精神,定期抽出时间开展志愿服务。
在志愿者队伍里,有很多在校大学生,他们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也获得了成长。志愿者秦柄南就读于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每到假期都会来海军博物馆服务。得知他热衷于研究军事装备,我经常和他分享自己在部队的经历,介绍大学生入伍政策,鼓励他到军营建功立业。今年3月,秦柄南和另一名志愿者刘佳旭一起进入海军服役。
“八一”前后,海军博物馆将组织“致敬最可爱的人”系列主题活动,邀请潜艇老兵再下潜艇,举行“八一”主题手工创作和互动游戏。期待大家到海军博物馆参观。
(周勇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