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陲,群山逶迤,几座营盘坐落在云雾深处。
“头顶一线天,脚踩乱石滩。”在这里,阳光是岁月的馈赠。坚守在这座远离城市的山岭之中,岁月的指针无声转动,日升月落,一切仿佛放慢了脚步。对常年驻守深山洞库的某部官兵而言,在这里,“阳光”与“声音”被赋予更为丰富的意境。
“向阳而生,向战而行。各位战友好,这里是向阳之声广播站……”清晨,当朝阳驱散雾气,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大山深处响起。光和声,就这样在深山广播站相融,成为官兵生活中的一部分。
即使在没有阳光的日子,这声音,依然温暖守护着官兵的心灵。几年前,官兵自发组建这个深山广播站,将其命名为“向阳之声”。从此,一段段心怀暖阳的守山故事每天在广播中播出,成为许多官兵心中的一道光。
广播站不大,原是一间废弃的岗亭改造而成。在这狭小的空间中,许多官兵踊跃报名当一天广播员,更多战友选择将内心感动和身边故事写下来,以书信的方式投给广播站,以此致大山、致青春,致那些与战友一起追光的日子。
山间草木向阳而生,守山官兵心亦向阳。日子说苦也不苦,坚守是无悔的选择,“向阳之声”总能给大家带来希望。战士们说,每次听到熟悉的名字出现在广播员讲述的故事里,真能让人开心好几天,特别是听到自己写的“信”被朗读,内心总是涌动着温暖和感动。
“向阳之声”更能催开梦想之花,许多战士在它的陪伴下成长成才,内心被励志故事所激励,就像一位离开大山许久的老兵所言:“听过向阳之声,便会懂得山里的阳光格外暖,也会明白坚守背后的爱有多清澈。”真正听懂“向阳之声”,便会更加理解在这座被浓雾笼罩的大山里,忠诚与奉献,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熔铸在日复一日的岁月中的一道光,更是坚守的动力。
五月,山花烂漫的时节,让我们一起走进驻守深山的某部,走进大山深处的“向阳之声”广播站,聆听那些温暖而自信的声音,感受属于守山军人的选择与坚守。
——编者
“心情信箱”。
大山里的“向阳之声”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李映虹
刻着“向阳之声”的牌匾,播音设备和投稿信箱,绘有向阳花图案的墙上摆放着战友们亲手制作的根雕、花束等工艺品……很难想象,这间处处透露着“阳光”意境的广播站,曾经只是一间旧岗亭。
或许是习惯使然,一有时间,某部上士万瑞丰便会去广播站走一走,梳理战友投稿、检查播音设备和电源……从营门口到广播站之间那一段下坡的山路,万瑞丰已经不知走了多少趟。
“广播站见证了我和战友们的青春,更见证了我们梦想花开的时刻。”作为向阳之声广播站站长,万瑞丰打开了话匣子。
老兵万瑞丰(左)正在播音。
官兵在“向阳之声”广播站前合影。
深山有了广播站——
山中草木皆向阳,每名战士都有颗追光的心
时光回溯到2016年秋天,从小就怀揣从军梦的万瑞丰,在高考结束后,毅然选择了参军入伍。那时候,一想到自己能手执钢枪为祖国站岗,他内心就会热血沸腾。
告别故乡的山,如愿走进军营,万瑞丰没想到,自己又一头扎进了大山里。山间壮丽的风景,没过几天便不再新鲜,孤寂随之成为生活的主题。那时,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块规律运行的钟表,军旅生涯好像一眼就能望到头。
浮云遮望眼,山峰挡住了霓虹世界的喧嚣,隔绝了营区与外界的信号。冬日来临,抬眼尽是灰蒙蒙的山峦,像极了彼时万瑞丰的心绪。
正如山中草木皆向阳生长,驻守在大山坳里的军人,也都渴望着生活中能够更多一缕阳光。那段时间,万瑞丰常想:“有没有这样一个载体,既能为自己和战友们的生活平添些乐趣,还能让大家学习和交流?”
2019年初,新营房建成,营门的一处岗亭闲置下来。当周连务会上,战友纷纷讨论着那间岗亭的“归属问题”:如果改成活动室,空间小了;建成“军营唱吧”不能满足多数官兵的文娱需求……听着大家的讨论,在学校担任过文艺骨干的万瑞丰忽然灵光一现:“建个广播站!怎么样?”
“挺好!广播站可以成为官兵了解时事、开阔视野的窗口”“大伙可以投稿分享身边人身边事”“还能以广播形式组织教育学习”……一石激起千层浪,万瑞丰没想到,自己的想法一出,便得到战友们一致认可。
万瑞丰更想不到,广播站不仅温暖了无数守山的战友,也让自己的魂和根,真正深扎在了这片大山。
修缮广播站的工程不算小,所有设备和板材都需要从山脚下扛上来,但维修格外顺利,不少官兵们自发前去帮忙。
“广播站修好后,得有个好名字。”一路上,大家热切讨论着广播站的名字。虽然脚下是崎岖山路,可一想到广播站即将竣工,大家眼中有了光。
看着战士们扛木材、修缮营房的身影,连队周指导员想起了自己刚上山时的情景。
从军校毕业来到深山,山里艰苦的条件让周指导员一时难以适应。那年夏季,山区突发强降雨,泥石流冲毁了山路,几乎淹没了营区和训练场。官兵们清淤泥、搬砖石……并肩作战一个半月,最终抢通了山路,重建了营区训练场。
战友们的战斗精神,让当年还是新排长的周指导员感慨万千,他第一次发现,这里有一种精神是指引每名官兵行动的内生动力。在这个连队待得时间久了,他渐渐读懂,这一精神源自官兵对阳光的渴望,“向阳而生”是官兵对守山精神的最好诠释。
那天,一缕阳光映照在战友们头顶军帽的军徽上,熠熠闪光。望着眼前的光芒,周指导员一拍脑袋,喊道:“有了!不如就叫‘向阳之声’吧。”
播洒阳光的声音——
导弹发射的那个瞬间,就是我心中最美的太阳
把广播站办好,万瑞丰可没少下功夫。
翻阅报纸、杂志,万瑞丰收集了一本本军旅励志故事,每天精选后进行广播;采纳战友建议,将大家想听、爱听的内容分门别类整理后,适时进行重播;作为有点口音的南方小伙,万瑞丰还坚持练习说绕口令、讲普通话……
向阳花种一旦播撒,便会迎来漫山遍野的生长。时隔多年,万瑞丰依然难忘那年春天的一个午后,广播站运行的第3周,他收到的第一封战友“投稿”——一封匿名感谢信。
“我与太阳最近,我与母亲最亲。感谢‘向阳之声’,让我们了解到那么多边关战友守护祖国疆土的故事。尽管坚守大山默默无闻,但我们相信,祖国知道我、大山记得我。我们一定会站好每一班岗!也希望我们的向阳之声广播站越来越好!”
质朴的文字,传递着军人的铁骨柔情。那天,在广播中朗读信中内容,万瑞丰读着读着就湿了眼眶。也是在那次之后,战友们的投稿,犹如雪片般源源不断地送到广播站。
“我要感谢我的班长李建虎,谢谢您陪我加练、和我谈心,是您的帮助,让我真正融入这个集体、融入这座大山。将来,我想成为李班长那样优秀的兵!”
“这里是三连二班,想为战友任立新点播一首歌!祝他生日快乐!”
“这封信,写给将要退伍的同批战友杨威。在青春正好的时候,我们风雨与共、并肩同行……咱们要当一辈子的好兄弟!想大家了,就打山里的电话。”
“守在深山洞库,我们没有机会亲身经历导弹发射,但是在昨晚,我梦见自己亲手按下了导弹发射按钮。导弹发射的那个瞬间,就是我心中最美的太阳!”
翻开厚厚一摞稿件,每封信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守山军人对战友、对战位的深情。万瑞丰渐渐明白,大山不语,而“向阳之声”却可以让大家敞开心扉,为战友们送去温暖、带来力量。万瑞丰也下定决心,即使遇到再多困难,也不能让“向阳之声”停更断线。
上等兵程熠国来到这片大山已经是第2年了。入伍前的他爱好绘画,来到大山后不久,程熠国有了一个想法,将美好瞬间定格在他的画布上。
“向阳之声广播站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温暖与治愈,我将我的感受画在了广播站的白墙上。”程熠国笔下描绘的是一片向阳花田。风吹花海,金黄色的花瓣在日光下轻轻摇曳,大大的花朵上,还有只小猫安然酣睡。
战士程熠国在广播站的围墙上描绘向阳花田。
也是在程熠国的启发下,向阳之声广播站逐渐被战士们亲手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装点,成了守山兵的“文化橱窗”。
广播站中展示官兵制作的工艺品。
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不乏一些“有故事的物件”。
二级上士王杰送给广播站的,是一件球衣。去年,王杰代表连队赴上级单位参赛,凭借过人的球技,获得“最佳球员”荣誉。“我把自己打比赛时穿的球衣留在广播站,因为这是连队的荣誉……在‘永争第一’连训感召下,我才能赢得比赛。”
一位连长在调离大山前,将自己的电吉他留在广播站:“是战友的帮助,让我懂得坚守的意义,把我的吉他留下来,让它给战友们带来更多快乐。”
广播站的屋檐上,还挂着一件做工精巧的风铃,每当微风拂过,便叮当作响。“铃声悦耳,就像我们听广播时的心情一样。”这个风铃,由电力班的战士用维修所剩边角料制成,“不广播的时候,战友们路过广播站,也能听到愉悦身心的铃声。”
草木开花结果,阳光是最好的“养料”。“来自广播站的故事,就像阳光驱走我们内心的黑暗与潮湿。”轻轻擦拭向阳之声广播站内的工艺品,万瑞丰越发觉得自己要坚持下去,只为大家那瞬间的感动,那奔涌的激情。
寻找坚守的答案——
走向阳光、拥抱阳光、成为阳光,这就是坚守的意义
担任广播员已满一年半,下士王磊没想到,自己的变化会这么大。
“内向”“腼腆”“社恐”……曾是王磊在新兵连自我介绍时用的“关键词”。
“进山第一天,万班长向我们介绍了向阳之声广播站。”一次,看着广播站内摆放的工艺品,聆听战友艰苦奋斗的守山故事,王磊被这座大山形成的“磁场”吸引,内心充满好奇。
王磊找到万瑞丰,表明了想要成为广播员的决心。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万瑞丰和王磊一起策划了“向阳人物”系列访谈节目。
“守山30年如一日,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一次访谈,王磊向一级军士长安军伟提问。这既是他向老班长请教,也是他对自己内心的叩问。
安军伟有着像大山一般质朴的性格,他的情感自然流淌:“我在这里扎了根,这里就是我的家。”作为第一批进驻大山的军人,安军伟对昔日的艰苦生活记忆犹新,山里没水、没电,大家暂住在老百姓废弃的土坯房里,战备训练之余,还要建菜棚、修水电。
岁月流转,当年的战友大都已经退伍,安军伟也从青葱少年成长为一名守山老兵。但他们当年甘苦与共、乐观顽强的创业故事,却通过“向阳之声”的广播,感染着一茬又一茬的后来人。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风吹铃声叮当作响,安军伟陷入一段回忆。他说,曾有一段时间,他被调往大山之外工作。彼时,连队正值改革转型的关键阶段,作为一名老兵,他实在放心不下单位的工作。深夜灯光下,他铺展信纸,向上级写下一封“继续留守大山”的申请书……
“离不开,因为这里已是家。”忆及那一刻,老兵的眼眶红了。听着安班长的讲述,身在现场的王磊也深受鼓舞:“眼下连队也正是需要人的时候,作为连队重点培养的骨干,我也应该当好一颗铺路石。”
作为广播员,王磊阅读了许多老兵的守山人生,也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感悟着老兵精神。他渐渐懂得,老兵为何如此阳光乐观?对老兵而言,为何这座孤寂的深山却能成为他们心中的家?因为在他们心中,这里是他们奋斗的地方,是他们奉献青春的地方。那些闪光记忆,也成为一茬茬官兵传承精神、接续奋斗的动力。
从最开始的腼腆内向,到如今的阳光自信,王磊爱上了这份广播员的工作,也爱上了这座山。
今年3月,王磊的两年服役期满,面对进退走留的时刻,他选择留在大山,继续服役。每次广播前,他都会认真准备广播内容,向新战友分享一个个“向阳而生”的故事。
“走向阳光、拥抱阳光、成为阳光,这就是坚守的意义。”如今,更多战友通过广播站感悟成长,也收获了成长。万瑞丰计划下半年再开办一期访谈栏目,邀请战友讲身边故事、青春梦想。
广播站门前,一块巨石矗立,上面刻着“情满深山”四个大字,每一批新战士来到大山,每一批老兵离队前,都要在其上描红。情满深山,向阳花开的声音也响彻深山。
一位老兵给“情满深山”几个大字描红。
正如广播稿的导语所讲,“向阳而生,向战而行”,在这座大山里,一代代的守山军人饱含着对家国的深情,默默守护大山,山河无恙、万家团圆便是对他们无悔青春最好的回报。
本版摄影:刘乙举、向修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