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从《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中汲取反腐倡廉的历史智慧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解扬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4-05-25 07:57:57

汲取反腐倡廉的历史智慧

■解扬

回望历史,历朝历代的覆亡很多与腐败问题有关。官吏的廉洁与否,是关系到政权存亡、国家兴衰的根本问题。研究中国反腐败的历史,了解古代廉政文化,洞悉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不仅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也有利于我们今天运用历史智慧,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由卜宪群主编的《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中央编译出版社),是了解、研究中国历史上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一部论著。该书在2013年出版的《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上、下)》基础上进行修订再版,对一些要点案例和观点阐述进行了精选精编。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灭亡的具体原因很复杂,有的被人民推翻,有的被外族侵略,有的被统治阶级中的不同阶层所替代……但究其根源,无不与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归纳历代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有4点:权钱交易、用人不公、贪婪奢靡、正气不张。自腐败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反腐败的思想与斗争。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提倡勤政爱民、反对腐败,不仅是历朝统治者谋求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丑恶的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并与之作坚决斗争的必然结果。

反腐败要多管齐下、持之以恒,既要讲道德基础,更要有制度建设。该书聚焦“反腐败”主题,阐述了从先秦到晚清,历朝历代在反腐败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上的发展和演变历史。作者从时代特点、腐败表现形式、监察与法律制度、反腐败思想等方面对每个朝代的相关问题做出了深入研究,对政治中的腐败现象、反腐败措施、反腐败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既是对我国历朝历代反腐败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也为今天的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历史智慧借鉴。

如果说腐败是一头难以制服的怪兽,制度则是有效困住它的笼子。治理腐败离不开律法,必须制定严密而完备的规章制度,使贪欲者无机可乘。一旦贪污,则严惩不贷,使贪欲者不敢以身试法。历朝历代为了惩治腐败,相继制定出越来越完备的律法。该书系统阐述了先秦的“墨”刑、秦代的监察法规、汉代的奏谳制度、魏晋南北朝的《魏律》《晋律》、唐代的《唐律疏议》、宋代的《宋刑统》、元代的《大元通制》、明代的《大明律》、清代的《大清律例》等律法。历代的反腐败制度以及相应的机构设置不是割裂的,而是一脉相承的,后世的反腐败制度及机构设置都是由前朝制度损益而来。比如,书中在讲解魏晋南北朝的御史台时就分析道:西汉御史府也称为御史大夫寺,或称宪台,东汉以后称之为御史台,又称兰台寺;三国曹魏继承东汉体制,设置御史台;到南北朝时期,南梁、北魏与北齐称之为南台;北周称为司宪,属秋官府。通览此书,可以让读者了解历朝历代的反腐败制度演变、机构设置变化。

该书有两条并行的行文线索:一条是历朝历代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另一条则是反腐败的思想文化建设。作者在阐释各个朝代的廉政思想时,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廉政思想做出重点讲解。比如,第7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腐防贪思想”一文,分3节分别讲述了诸葛亮的德政与明法、孝文帝的班禄酬廉策、苏绰的治国六条诏书;再比如,第10章“隋唐时期的反腐败思想”一文,则分4节分别讲述了隋文帝崇尚节俭、王通的“王道”观、韩愈和柳宗元的反腐败思想。如此,既能让读者了解全貌,又能掌握重点。

反腐强调惩处,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为;倡廉强调教育,告诉人们什么应该为。该书还对各个朝代在选人用人、廉政教育等倡廉建设作出系统阐释。比如,第4章“秦汉时期思想舆论导向与反腐败思想的发展”一文,作者讲解了汉代表彰廉吏的举措和成就。这些举措使汉代涌现了“强项令”董宣、“四知先生”杨震等一大批知名廉吏,为汉代官场注入了一股清流。徜徉浩瀚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朝代之所以能够长久、能够繁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反腐倡廉建设做得到位。

读史使人明智,在阅读中思考,让历史之光照进现实、照亮前进的路是我们读史的目的之一。《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一书,纵论我国先秦至明清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反腐败历史,总结反腐败的经验教训,用历史启迪今人。正如作者写在结尾的两句:升平与动荡的交织,权力与利益的纷争,有序与失控的杂陈,正直与邪恶的对峙,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如此等等,竞相登台,共同演绎出一幕历史剧。其间的是非曲直、悲欢离合,虽然已成过往云烟,但其所昭示出的历史效应,依然值得后人反思和警醒。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