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警惕陷入“滑坡谬误”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张西成 责任编辑:孙悦
2024-05-21 06:51:22

警惕陷入“滑坡谬误”

■张西成

科学研究中,顺着某个因果链条一路推之,直至获得一个创新的结论,这一过程让人们充满了学术上的成就感。但不幸的是,人们在此过程中很容易陷入“滑坡谬误”,即把每一个环节“有可能如此”夸大为“必然如此”,以致最终推出的结论因建立在一系列可疑前提之上而谬以千里。

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滑坡谬误”,大概不出乎如下两则事例。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因为忘了给车夫分一碗羊肉汤,与郑军对阵时被车夫驱车送进郑军大营做了俘虏。英格兰国王理查三世在博斯沃思战役中,因为战马少了一个蹄钉而失足被俘,战败亡国。这两场战争,被后人称之为因一碗羊肉汤、一个马蹄钉而输掉了的战争。显然,这一定不是事实的真相。他们之所以战败,恐怕最主要是因为其内部危机已经到了致败的临界点,而羊肉汤和马蹄钉只是影响战局的表象。就像大厦将倾时,必定会先出现一些裂纹,此时无论怎样去填补抹平裂纹都无济于事,因为大厦的主体结构和支撑系统已经毁坏,如果认为是裂纹导致了大厦倾倒,那肯定是本末倒置。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不时存在着“滑坡谬误”现象。比如,军事理论研究大都遵循“是如何、谓如何、应如何”的逻辑范式,先收集一些资料或战例,然后凭“由此”推导出“可见”。但问题在于,这些“可见”所揭示的是偶然还是必然,反映的是表象还是本质,制约的是局部还是全局,影响的是眼前还是长远,则多少显得模棱两可。倘若仅靠一鳞半爪的素材、浮皮潦草的归纳,那么出现“滑坡谬误”就不可避免。对于这一现象,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尖锐指出,A做了一篇文章,B对A作补充,C又说B不好,应改进。一群人在A文的基础上忙碌,却不问A的文章是否符合科学的原始问题,一旦A错了,大家都劳而无功。

冰山理论告诉我们,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大部分的体积都隐藏在海面之下。对战争而言,其之所以令人神往、引人入胜,就在于它向来不以真面目示人。特别是当今的战争,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催生下,敌对双方的对抗愈来愈呈现出混杂性、隐匿性和反逻辑特性,甚至经常出现类似于“羊毛出在牛身上却让猪买单”及“指东打西却毁了南北”之怪象。在千头万绪、千变万化的战场上,谁也说不准哪一个线头会扯出一卷千尺彩练,谁也不确定哪一个苗头会成为改变战争进程的拐点。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说过,战争的复杂性超越了人类思维能够理解的极限。置身于无缘无故发生、非因非果导致的战场对抗态势,如果硬靠逻辑推理欲从已知推及未知,难免会掉入“滑坡谬误”而无法自拔。

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这就明白地告诉人们,辨别未来战场上形形色色的信息,最好沿着由“怀疑开始”的思路进行再思考、多思考,有推理也有反推理,重直觉也重反直觉,会联想也会反联想。利用经验,又不为经验所束缚;善于决断,又不至于陷入武断之中,如此才有可能掌握真正的情况、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战争准备和战场决胜提供科学指导和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