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第73集团军某旅通过启发式教育助力官兵成长进步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张 衡 石芝鹏 向黎鸣 责任编辑:王韵
2024-04-25 06:49:10

第73集团军某旅通过启发式教育助力官兵成长进步——

哲理小实验激活教育大课堂

■张  衡  石芝鹏  解放军报记者  向黎鸣

一张白纸、几盒牛奶……仲春时节,第73集团军某旅某连教室内,一堂主题为《正确面对挫折压力》的教育课开讲,官兵们看着课桌上摆放的几样东西,一脸疑惑。

“大家知不知道,一张纸的承受力有多强?”在官兵好奇的目光中,该连指导员付俊把两盒牛奶间隔放置,然后把一张白纸搭在上方问道,“如果我在这张纸上放一盒牛奶,会怎么样?”

“白纸肯定撑不住,会被压垮。”讲台下,一名年轻战士抢答。不出所料,当付俊把一盒牛奶放在白纸上时,白纸瞬间被压塌。

“那如果把白纸不断对折,它的承受力又会如何?”说着,付俊将白纸的长边反复等距对折,宛如合上的折扇,形成很多“M”形折痕。将纸自然展开后,重新搭在两盒牛奶上方。

“纸还是这张纸,应该还是受不住吧?”在官兵议论中,付俊将一盒牛奶轻轻放在这张满是折痕的纸上。这次,白纸稳稳托起了牛奶,并未被压垮。

这是为何?这一幕让一些官兵瞪大了眼睛。

指导员苏童(中)和战士们一起做实验。  周泽来摄 

“实验非常简单,道理通俗易懂。一张纸的支撑力很弱,而纸张被折叠后,形成的折痕就成为一个个新的支撑点,能将压力分散承担,纸张也就能承受比自身重多倍的重量。由此可见,一张纸的承受力又很强。”付俊一边讲解实验的物理原理,一边顺势拓展延伸,“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如此。特别是对于下连不久的新兵来说,在训练和生活中难免有不适应的地方。但面对挫折和压力,大家不能消沉埋怨、自暴自弃,而是要坚信自己,在反复锤炼打磨中挖掘潜能,练强短板弱项。要像这张纸一样,学会将一道道折痕变成坚挺的‘脊梁’……”话音落下,热烈掌声响起。

“这堂课富有哲思、互动性强,是教育授课的一个生动样本。”前来推门听课的该旅领导说,以往,有的干部在教育授课中只是干巴巴讲大道理,课堂单调枯燥,官兵兴趣不高,教育效果不佳。这堂课上少了严肃拘谨,多了生动活泼,官兵在一个个小实验中感悟到了人生大道理。

“牛奶是顺手在宿舍拿的,其他实验道具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课后,面对官兵好评,付俊笑着说,只要用心观察,聚焦官兵现实需求,就能发现很多鲜活素材,精准敲中官兵的思想鼓点。

受此启发,旅领导在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课时,鼓励政治教员不断提升教育授课的时代性和感召力,针对授课内容随机嵌入工作生活中的趣味小实验,通过可见可信的科学道理延伸阐述人生道理,探索更有启发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场景。

近日,为帮助新兵顺利度过“第二适应期”,运输连组织了一堂题为“主动融入连队大家庭”的教育授课。

授课当天,指导员苏童同样做起了小实验:讲台上放着两个玻璃水杯,一个装着冷水,一个装着热水,然后分别滴入两滴黑色墨水。大家定睛端详,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冷水杯中的墨水消散较慢,仍自成一团,而热水杯中的墨水快速扩散、与热水融为一体。

“每一名新同志,就像是一滴水,大家共同组成了这一杯水。如果你是冷漠的,我们的集体就是冷漠的;如果你是温暖的,我们的集体就充满温暖。一个温暖、热情的集体,更有利于不同性格的战友的融入;一个温暖、热情的你,也能更快融入新集体。”随后,苏童延伸讲述主动融入集体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融入新集体,引发战士们共鸣。大家纷纷举手发言,表示要更加积极乐观,更好地融入连队大家庭。

经过实践探索,他们决定进一步推广“实验授课法”,通过网络筛选、官兵推荐等方式,组织人员收集整理富含深刻哲理的小实验,下发给各政治教员学习参考。同时,鼓励官兵走上讲台参与实验,在动手操作中收获感悟,在探讨中碰撞思想,用实验的“钥匙”打开官兵“心扉”。

列兵李明喜欢独自埋头苦学,虽然学习训练十分刻苦,但专业成绩排名总体靠后。

一次教育课上,当讲到“互帮互助”这一话题时,连队指导员请李明上台配合做了个小实验:第一次,李明用手握住一个乒乓球,然后在一米高处放手,让它自由落体;第二次,李明把乒乓球放在一个装有半杯水的纸水杯里,同样在一米高处放手。出乎意料的是,第二次乒乓球弹起的高度,远高于第一次。

实验结束,经指导员点拨,李明也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除了自身埋头苦学以外,还要学会“借力”,多向身边战友虚心请教。

此后,李明改变了以往闷头单打独斗的做法,拜身边技术骨干为师,专业技能提高很快,还被评为连队“训练之星”。

教育质效不断提高,训练热情水涨船高。在该旅最近一次调查问卷中,绝大多数官兵对这种授课方法表示“满意”。连日来,该旅官兵团结协作、斗志昂扬,先后圆满完成战备拉动、处置不明空情等多项训练任务。

短  评

拨动官兵“内心的琴弦”

■罗  光

课堂上做小实验,在学生时代尤其常见,年轻官兵对此并不陌生。这种方法直观易懂,且富含人生哲理、互动性强,让课堂变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声乐界有句名言:“内心的琴弦是对心灵真正的回应。”拨动“内心的琴弦”,既需要外部刺激,也需要内在启发。对于军队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把准新时代青年官兵的思想脉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让他们心有触动、行有回应,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时代课题。现实中,之所以有的授课者讲得口干舌燥,官兵却听者藐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讲你听”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不注重调动官兵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积极性,无法带给官兵太多启发、太多触动。

当年,毛泽东同志给长沙人力车夫讲课时,用“工”字放在“人”字上面变成“天”,形象地告诉大家工人的力量如果联合起来可以顶天的道理。贺龙同志用一碗小米、一双布鞋和一个盛着小鱼的水碗,给党员干部深刻阐明,党像鱼儿离不开水那样不能脱离群众。这生动地告诉我们,要想把硬道理、大道理讲透彻,采用启发式、探讨式、互动式教育方式,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级要在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摸清官兵思想脉搏的基础上,多创新教育方式、研究教育艺术、丰富教育载体,用火炬点燃火炬、用思想启发思想,把要讲的道理、情理,要传递的现实、事实,用官兵喜闻乐见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启发引导官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到可信、可学、可用,真正落实体现在强军兴军的火热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