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艺术之花久久绽放——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感悟艺术创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吕丁一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4-03-31 08:18:07

艺术之花久久绽放

——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感悟艺术创新

■吕丁一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1964年首演至今,历久弥新,广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成为中国芭蕾舞史上的传奇。

该剧以中国革命史为背景,讲述了从恶霸南霸天府中逃出来的丫鬟琼花,在红军党代表洪常青及战友们的帮助下,从一名苦难的农村姑娘,成长为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战士的故事。

重温这部经典舞剧,令人不得不叹服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我想,这朵芭蕾艺术之花之所以能长久绽放舞台,与它在艺术上不懈地追求与创新是分不开的。

舞蹈形式创新。从演出整体布局来看,舞剧《红色娘子军》跳出了西方芭蕾舞剧的传统结构框架,采取一气呵成的表演形式,剧情紧凑,环环相扣,突出了人物和情节的自然流动与融合。从舞蹈上看,该剧将芭蕾舞的艺术形式与中国古典舞、民族舞等艺术手段相融合。对于突出足尖和腿部技巧的古典芭蕾而言,演员上半身的表现力相对薄弱,这一点在《红色娘子军》中得到很大改观。在第一场“琼花逃走”的片段中,琼花足尖弓箭步亮相的精妙编排就是借鉴了京剧艺术中的出场亮相。这一创新编排把人物的精气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素。这就要求创作者要把现实生活的典型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作品中。剧中“娘子军练兵”和“军民同乐”两个场景,女兵练枪群舞、男子短刀群舞、斗笠舞等都运用了符合剧情的道具,丰富了古典芭蕾的语言。特别是女兵端枪瞄准前行的动作和造型,是对古典芭蕾足尖技巧的挑战,要求演员具备脚尖的过硬技术,同时还必须有端枪的手臂力量和平衡能力,否则就无法有力地呈现女兵勇武刚健的形象。这些编排设计都源于现实的部队生活,在以往的中外芭蕾舞剧中是独一无二的。

音乐元素创新。创作者运用了民族音乐素材和交响化的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舞剧主题。“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这首《万泉河水清又清》,历经几代人的传唱,早已家喻户晓。剧中序曲源自电影插曲《娘子军连歌》,多次运用在娘子军连队集体形象出现的场面中,有时是乐队演奏,有时是通过合唱表现出来。剧中选取的这些经典插曲,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与鲜明的海南民族特色。

为了突出刚劲丰满的音响效果,该剧在运用管弦乐队的基础上,大量采用独具中国特色的打击乐器和弹拨乐器。如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的出场亮相等场面,民族打击乐器的创新运用,对烘托气氛和人物造型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配乐中加入的竹笛、芦笙等具有海南音调特色的乐器,使得表演不仅体现了传统芭蕾舞剧动感的节奏特点,更具有浓厚的海岛风情。正如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第三代“琼花”的扮演者冯英所说:“《红色娘子军》无论是在音乐上还是在‘美感’上,打破了古典芭蕾的程式化,是一种创新。除了表达民族情感方面独树一帜,在艺术展现上也打破了古典芭蕾程式化的东西。”

人物刻画手段创新。西方芭蕾舞剧多采用抽象的表现手法渲染人物特性,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呈现。而舞剧《红色娘子军》体现了中国芭蕾舞剧重视戏剧性的表现手法,在进行艺术抽象和升华的同时,强调人物间的戏剧冲突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剧中音乐和舞蹈在塑造典型人物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获得良好效果。比如“斗笠舞”片段,为充分表达军爱民、民拥军的思想,作曲家特意将这一段音乐处理成载歌载舞的形式。此外,表现洪常青的音乐主题坚定、沉着又别具深邃开阔的意蕴;表现南霸天的音乐主题则侧重体现他的阴险毒辣。这些人物的音乐个性在剧中交织碰撞,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再次重温这部芭蕾舞剧,仍然会被它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深深感染。可以说,这部作品以独特的中国式理念和表达方式,当之无愧地跻身芭蕾名剧之林,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舞剧史上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