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马”遇见“老政工”
■王 彤 王 洁 李自强
在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读的学生,在学院内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小青马”。新年伊始,我们几名党建专业的“小青马”,前往山东省军区济南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拜访一位“老政工”——山东省军区原政治委员刘琏。
虽然已经104岁,但老人精神矍铄,只是听力不太好。我们把问题写在一块白板上,老人思考后,一一与我们交流。
“最近去哈尔滨旅游的人很多,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排起了长队。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啊,参观队伍排了1公里……”交流中,刘琏讲起最近关注的新闻。他找出一张信纸,写下一句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父亲这是想家乡了,想起从前了。”刘琏的小女儿告诉我们,老人一直保持着看新闻的习惯,最近关注哈尔滨,因为他是东北人,对那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这首《松花江上》,是父亲最喜爱的歌曲之一。
“父亲当年带兵,赶上长途行军人困马乏,他带着大家一唱起这首歌,士气马上就振奋起来。前些年,父亲还常常听这首歌。现在年纪大了听力下降,他有时会把歌词写下来。”刘琏的小女儿说。
我们请老人谈谈自己的革命经历,他思考片刻后说道:“有3件事决定了我的一生——对敌人的仇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爱,对学习的坚持。”
刘琏近影。王彤 摄
“我选择跟党干革命,党也选择了我”
出生于1920年的刘琏,在故乡辽宁锦西(今辽宁葫芦岛)度过人生最初的11年。离开故乡,是因为那道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口的“伤疤”——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很快沦陷。当时我还在上小学,有一天夜里被炮声惊醒,从窗户往街上一看,到处都是日本兵。”几天后,刘琏跟着家人离开家乡,前往北平(今北京)投奔亲戚。
“那时候心里害怕啊,怕我们的国家被日本人灭亡,怕再也回不了家乡。”说起被迫离乡的经历,老人不由握紧双拳,提高嗓门,“我当时已经有了反抗意识,在心里种下仇恨的种子!”
1935年,刘琏在北平读初中。“一二·九”运动爆发后,行进在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中,刘琏觉得“心是热的,口号是滚烫的,太阳是鲜红的”。一声声高呼“还我家园”,刘琏感到内心奔涌的情感终于找到出口——
“正是在这次运动中,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是真正的、坚决的、彻底的,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
读高中时,内心爱国之火愈燃愈烈的刘琏,背起行囊,与同学一起前往河北易县,参加了八路军。因为文化程度高、革命意识强,刘琏成为一名宣传干事。张贴标语、分发传单、报道前线官兵英勇事迹,刘琏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
1939年9月,刘琏迎来人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入伍3个多月后,这名战友眼中觉悟高、表现好的“学生兵”,加入向往已久的中国共产党。刘琏清晰地回忆起当天与入党介绍人申亚光的对话——
“为什么参军?”
“我要革命!”
“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党领导的军队是坚决抗日的军队。”
“那你有没有别的想法?”
“没有!只想入党搞革命。”
“三问三答”后,刘琏听到那句至今想来仍令他心潮澎湃的话——“欢迎你,刘琏同志。”
讲到这里,刘琏停顿了一下,问我们:“你们都入党了吗?”一位同学告诉他:“爷爷,您19岁就入了党,我是19岁提交入党申请书,比您慢了些。”老人爽朗一笑:“不慢了,入党首先是思想上入党。我入党时,是我选择跟党干革命,党也选择了我,那时候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在刘琏看来,入党之初的自己,只知道反抗侵略、反抗压迫。此后不断接受党的教育,他逐渐产生“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意识,将其作为一生的信仰。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第一条就是听党的话”
从一名宣传干事,到后来担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一直到1987年从山东省军区政委的岗位离休,在近50年的军旅生涯中,刘琏一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
当我们问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什么诀窍时,这位“老政工”回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第一条就是听党的话。”
刘琏讲起自己的一段经历。1946年,一场战役打响前,上级安排时任热河军区某旅供给处副政委的刘琏留守后方。目送战友们斗志昂扬出征,供给处有的干部也产生了带兵上前线的想法。刘琏教育大家:“要让全旅安心打仗,必须有人照顾好后方。我们是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应该去哪里,一切工作都要以党的利益为重……”在他的带动下,供给处官兵想方设法保护前线干部家属子女安全、安抚遗属情绪、组织生产劳动,为战斗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老首长在部队时一直是这样,政治立场强,处处以身作则。”在一份资料中,我们看到曾任刘琏警卫员的马立民的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刘琏担任某师政委,带领官兵到吉林延吉支援地方建设。马立民记得,刘琏总是穿着一套洗得发白却利落板正的旧军装,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老首长平时有吸烟的习惯,看到当地群众抽土烟,他也跟着抽起来。”马立民回忆,刘琏经常告诉他们,不管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只有真正蹲下身子、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赢得人心。他们师支援延吉时,官兵一心、军民团结,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开展工作时要格外细致,把工作做到官兵心坎上。”说话间,刘琏身体微微后仰,神采奕奕地讲起他的经验,“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在部队发现官兵吃饭时积极性不高,我悄悄记在心里。观察几次后,我就单独找他们谈话,询问家里有什么事、个人有什么困难、生活哪里不顺心。”
刘琏的小女儿说,离休后,父亲依然保持着当年的习惯。有老部下前来看望、新同志前来请教时,父亲总要与他们聊上许久,详细问一问工作生活的情况。
“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保证思想不落伍、行为不退步”
刘琏的卧室里,有一个木质书柜,整齐摆放着一排排党的创新理论和党史、军史书籍。
刘琏的小女儿说,父亲年事已高,依然读书看报。亲友们劝他少看一会,他总会说:“每个人都要学习。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保证思想不落伍、行为不退步。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更要把学习等同于吃饭、睡觉……”
交流中我们得知,当年入党后,刘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很痴迷。1940年到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学习,刘琏如饥似渴地读书请教。后来,党组织又多次安排他到军事院校培训,系统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我们和老人提起自己所学专业,他微笑着询问:“读过《矛盾论》《实践论》吗?”大家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一定要读,里面不仅仅是带兵打仗的智慧,还有生活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一定要学,我正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步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有本质的改变,教育我成为有担当的干部和合格的共产党员,成为一个尽心尽责的儿子、丈夫和父亲。”话到此处,刘琏感怀不已,“这都是党对我的恩情。”
刘琏一心向学的品质,也影响着身边人。“父亲常对我们说,要保持学习,把工作和学习统一到国家发展上来。”刘琏的小女儿说,受父亲言传身教,他们兄妹四人陆续参军、从医,一直从事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刘琏的小女儿告诉我们,这些年有记者来采访,父亲总会嘱咐子女:“你们跟记者说,我先看看问题,要是说不准,我再查一查以前的笔记。要是遇到不懂的,咱们也实事求是,主动学习……”
结束拜访时,刘琏扶着助行器,坚持把我们送到门口,又郑重地与我们一一握手。“爷爷,可以拥抱一下吗?”一位同学凑到他耳边问。“当然可以!”听清同学的请求,老人笑了起来,热情地张开一只手臂,嘱咐大家“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我们走出楼门时,发现刘琏站在窗边,目送我们离开。转身时,我们的目光正好与老人交汇。他再一次露出微笑。
我们知道,那笑容里,饱含着一位“老政工”对我们这群党建专业“小青马”的深切期望。
制图: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