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不能产生“钝感力”
■邵长华
作者:周 洁
《钝感力》一书中写道:“对坏的事情不耿耿于怀,能迅速忘记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这种心灵上的正面钝感力,是一种了不起的才能。”这里的“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就人生智慧而言,钝感确实比过分敏感要强。
但是,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在政治上不能产生“钝感力”。如果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见事迟、反应慢,对错误言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甚至给有严重政治错误的思想言论提供平台讲台,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鉴别力和斗争精神,是要犯政治性错误,产生严重后果的。
1959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指出:“要善于观察形势,脑筋不要硬化。形势不对了,就要有点嗅觉,嗅政治形势,嗅经济空气,嗅思想动态。”在人的感官中,嗅觉比较敏锐。有些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嗅出不同寻常的味道。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见微知著、明察秋毫,这是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
政治上敏锐,就是对政治问题思想敏感,眼光锐利,能时时处处从政治上看问题、想问题。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要具有了政治敏锐性,即便在“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状况混沌、性质不清、趋势不明,也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进而洞察先机、趋利避害。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十分尖锐复杂,固根与拔根的较量、铸魂与蛀魂的拉锯一刻也没有停歇。而且,网上“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各种与主流价值相悖的“杂音”,经过网络加工、信息包装,鱼目混珠、乱象丛生,极具隐蔽性、迷惑性、欺骗性。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对于潜在的政治风险,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科学预判、未雨绸缪,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才能防止和克服嗅不出敌情、分不清是非、辨不明方向的政治麻痹症。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对事关道路方向、战略全局、前途命运等原则性问题,我们要善于主动拿起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认知。无论什么时候,决不能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决不能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决不能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决不能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真正做到头脑特别清醒、态度特别鲜明、行动特别坚决。
(作者单位: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