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笔描绘振兴画卷
——结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看农业农村工作新亮点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推广应用数字化、智慧化等技术。图为工作人员在达拉特旗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通过手机软件控制栽培床高度。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摄
写在前面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麦田间,收割机轰鸣往返,粮食丰收归仓;半空中,无人机轻盈飞过,喷药省时省力;农家里,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带货成新农活;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
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主席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一个个新提法和新举措,为2024年农业农村工作指明方向、凝聚力量。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正在阔步前行。
农业强
高产田长出“吨半粮”
冬日午后的阳光,洒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上。在山东省齐河县焦庙镇周庄村,积雪覆盖的良田正孕育着勃勃生机。
51岁的村民李建国走下田埂,蹲下身拨开积雪。深绿色的麦苗,一下子“探”出头来。“你看,一株苗能长出好几个穗。夏粮的基础有了。”李建国说。
作为全国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2023年齐河县45万亩“吨半粮”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1553.2公斤,基本实现每亩产粮1500公斤的生产能力目标。
同时,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交出最新的“成绩单”。
这份沉甸甸的丰收来得着实不易。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克服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才有了这份亮眼的丰收答卷。
当前,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已处于历史高位,耕地和水资源约束越来越紧,依靠扩大面积增加产量的空间有限,产能提升关键还需提高单产。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
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从耕种管收等全领域全环节找短板、补弱项,有针对性地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综合性解决方案,效果明显。在局部地方受灾较重的情况下,大面积单产提升有效对冲了灾害影响,实现以丰补歉、以秋补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58.7%。
增产,离不开在“地”里发掘的潜力。农田集中连片,道路沟渠平整通畅,现代化设施设备广泛应用,大型机械效能释放……对于许多种粮户来说,春种秋收有着越来越多不一样的体验。
走进甘肃省玉门市玉门镇南门村,一块面积近1200亩的农田平整方正。机耕道笔直延伸,配备高效滴灌设施,高标准农田已现雏形。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海明介绍,这块地原来由20余户农户分散承包,高低不平,地块细碎,道路狭窄,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都比较低。
通过小田改大、互换并地、拉方平直等方式,玉门市新增耕地面积近2万亩。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自动虫情测报系统等智能化农机装备,实现精准化、标准化、智能化作业,项目区粮食耕作机械化率达100%。曾经的“望天田”,变成效益倍增的“高产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孕育丰收的沃土。农业高质高效的底色更为鲜明,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农村美
“垃圾村”变身“杏花村”
“你看,我们村现在多漂亮,是不是有点‘杏花村’的感觉。”谈起如今家乡的景色,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村党委书记申杰宇有感而发。
曾几何时,回龙坝村既没有垃圾站,也没有污水排放沟,每逢雨季污水横流。如今的村庄,清澈的小河流淌而过,崭新的柏油路上,村民们悠闲地散步聊天。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沙坪坝区持续推进“五园共治”专项行动。清理管线“蜘蛛网”32千米,栽种花木51万平方米,提升农房风貌1648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田园初步呈现。
1月5日,重庆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重庆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召开,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绘就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新图景。
20年来,“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千万工程”发源于浙江,但绝不局限于浙江一域。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千万工程”的工作经验和突出成效,如明灯般照进更多乡村,指引万千村落向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前行。
“农村是一个生产、生活、生态合一的融合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推进,村民对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要求不断提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仝志辉表示,“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文化氛围等各方面的提升。这是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基础。”
积分制、清单制、接诉即办、“村民说事”等治理方式得到推广应用,乡村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2023“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升温,超3亿人次参与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乡村文化生活“出圈”出彩……一面面文化墙绘出乡风文明新画卷,一个个农家书屋成为文化“加油站”,一条条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走向文明新生活。
一个美丽的乡村,可以发展产业,可以留住青年,可以寄托乡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千万工程’最需要学习运用的,是全域综合发展的理念,是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内生动力的工作方法,是从群众最关切的实际问题入手、抓住实事、久久为功的推进机制。”仝志辉说。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逐渐在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中化作现实,在村民“口袋”“脑袋”双富足中落地生根。
农民富
“土特产”撑起大产业
果树住进设施大棚,一颗颗黄澄澄、油亮亮的果子挂满枝头。果农们挎上篮子采摘金黄的果子,脸上溢满丰收的喜悦。漫山遍野的“小金豆”,已成为当地富民兴村的“大产业”。
2023年底以来,福建省尤溪县管前镇的金柑陆续上市,从山头采摘装车,运往全国各地。
“育苗—种植—管理—加工—销售”,一条完整产业链让金柑走出乡村。近年来,尤溪县构建金柑产销标准化数字化体系,让金柑的“金色”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共同提出“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没有兴旺发达的富民产业,乡村振兴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什么样的产业才叫富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成为乡村产业提效的钥匙。
一杯杯羊乳撬动百亿产业链,一枚枚柿子鼓起万千群众钱袋子,一片片茶叶“沏出”绿水青山致富梦……近年来,陕西打造苹果、猕猴桃、茶叶等9大产业链,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努力让“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看来,大农业观打开了打造乡村富民产业的思路。“农业不只是提供食品,还有休闲、文旅、生态环境营造等多方面功能。真正认识到农业的多元价值,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大农业观。”林万龙说,“在种植养殖这些传统的农业业态外,还应打造农业加工、电商、休闲观光等多种农业业态,促进农业的多元发展。”
走出小农业的狭窄天地,广大农民在大农业的广阔阵地中大展拳脚。2023年底,第九届金柑文化旅游节暨开市仪式在尤溪县管前镇举行。仪式中,管前镇政府与当地一家供销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政府搭台牵线,电商平台、专家团队、邮政快递、大数据管理共奏“服务曲”。
“让果农的钱袋子鼓起来,‘产’‘销’是不能偏废的天平两端。”相关负责人欧棣说。向“数字”要动能,助推金柑迈入“智慧产销”,是尤溪县探索的破局之道。通过加强对外合作,尤溪县搭建金柑生产服务、产业检测认证、食品研发加工、交易服务、生产服务等资源整合平台,引资导流。
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扎实建成产业,形成优势集群。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呼之欲出。
(综合各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