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家世代都要守护好这里”
——安徽省濉溪县小李家庄村民李华松一家三代守护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的故事
■张景波 刘苏苏 吴永生 杨晓华
李华松认真擦拭马提灯。
李华松每天都要认真打扫院落。
李华松给参观的学生讲述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作战的故事。
李华松对每一批访客都认真登记。
李华松为来访者讲述马提灯的故事。
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鸟瞰图和外貌。
坐落在安徽省濉溪县韩村镇淮海村小李家庄的李家老宅,本是一座普通的院落,因为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此战斗生活了38天而变得不同寻常。
出生在淮海战役那一年的李华松,是这座院落老房东李志本的孙子。作为第三代,他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曾住他家老宅指挥淮海战役感到非常自豪。已双鬓染白的他,既是老宅守护人,又是义务讲解员,只要有人来参观,他都会热情地讲述当年总前委在这里指挥战斗的故事。
“院内有房屋22间,现在仍然保持原来的布局。当年淮海战役总前委转移到这后,首长们和我们一家人都住在这个院内……”淮海战役胜利75周年前夕,笔者走进国家AAA级景区小李家,伴着钥匙的哗哗作响,一扇扇木门被推开,那段红色往事和李家三代接续守护总前委指挥部旧址的故事扑面而来。
“总前委首长住进咱们家,这是村庄的荣耀,也是咱家的骄傲”
小李家庄,是淮北市浍河岸边一个普通村庄。走进这个村庄,一座两进两出的农家四合院,在周边现代农家小院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黄泥垒的墙,茴草盖的顶,还有石槛、木门、格子窗……一如当年淮海战役总前委转移至此时的模样。
时针拨回到1948年的那个寒冬。当时,设在濉溪县临涣集文昌宫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因地址暴露,必须马上转移。到哪里去寻找既安全又适合总前委指挥部办公的新址呢?这个重任落在了作战参谋张升华的身上。
经过两天两夜的缜密侦察,张升华看上了距离临涣集东7.5公里处的小李家庄。这个村庄周围柏树环绕,郁郁葱葱,比较隐蔽。同时,这里位于徐宿铁路与徐阜公路之间,是敌“南北对进,打通徐蚌,三路大军会合”的预定地点,每天都有几批敌机临空侦察,总前委驻这里,敌人做梦也想不到。尤其是看了李家的两进两出院落后,张升华觉得这个四合院在地理位置和房屋结构上都非常合适,但对于当时家境比较殷实的房东李志本,政治上是否靠得住,他有些拿不准。
11月23日上午,在当地干部引荐下,张升华见到李华松的父亲、当年仅22岁的李光者。在李家,张升华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本《论持久战》,谈话中得知房东李志本的二儿子李光林原是彭雪枫部的一名战士,几年前与日寇作战时英勇牺牲。张升华的疑虑顿消,拉着李光者的手激动地说:“真是自己人啊!那我们就住在你们家了。”李光者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了。
当天半夜时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3位淮海战役总前委首长就带着随从人员住进李华松家。李华松家“明三暗五”的堂屋3间用做指挥部,东头一间为邓小平的休息室,西头的一间为刘伯承的休息室,陈毅带张升华和另外一个胡姓参谋,分别住在前屋的3间侧房里。为了安全起见,李家18口人仍生活在院子里。就此,这座寻常的四合院开始承载起中国革命史上特殊的使命与荣光。
淮海战役历时两个多月,总前委从成立到结束历经55天,驻扎在小李家庄的时间长达38天。正是这38天,让这个皖北农家四合院成为淮海战役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总前委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部队纵横捭阖,最终取得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也正因为有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的驻扎,李家这座老宅也成了李华松家永远的骄傲和牵挂。“总前委首长选择咱们村,住进咱们家,这是村庄的荣耀,也是咱家的骄傲,咱们家世代都要守护好这里!”李华松的爷爷李志本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也成了李家一条不成文的“家训”。
“这么多年,李家三代从未放松对祖宅的看管与保护”
“这么多年,李家三代从未放松对祖宅的看管与保护。可以说,这是他们几辈人的灵魂坚守。”濉溪县人武部政委郭兵告诉笔者,自刘陈邓等革命前辈住进李华松家祖宅的那一刻起,李华松的祖父李志本和他父亲李光者就自愿承担起了看护祖宅的特殊使命。
总前委撤离小李家庄,离开李华松家的祖宅后,李志本召集全家人十分严肃地说:“首长们都走了,你们各自回到你们原来的屋子里去住,大家不仅要保管好首长们用过的每件物品,还要守护好祖宅。”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1963年农历正月三十,李志本因病离世。临终前,他还不忘嘱咐儿子李光者和孙子李华松:“你们一定要看管好祖宅……”
李光者和李华松牢记嘱托,视祖宅为“传家宝”,只要哪一处房草被风吹坏了,或者是墙体被雨淋脱落了,爷儿俩都会在第一时间维修好。无论是雨雪天气,还是有其他事情,从不耽误他们保护祖宅的行动。
2005年,李光者去世前,一再叮嘱儿子李华松要继续守护好这里。
李华松一家在祖宅里生活了30多年,后因保护的需要,才依依不舍地搬走。虽然搬离了祖宅,可李华松保护和传承好祖宅的心,一天也没离开过。
这些年,李华松会定期骑着自行车赶到离家1公里的祖宅,先是把每个房间巡查一遍,检查电路是否存在问题、消防水箱和消防栓是否正常、灭火器是否过期,然后打扫院落卫生,清除杂草,排除隐患。当年首长们使用过的防风煤油灯、桌子、板凳,李华松都要仔仔细细地擦拭。他说:“不擦一遍心里不踏实。”笔者在现场看到,屋内的马提灯、墙上悬挂的地图、首长们用过的箱子,都被擦拭得一尘不染,连厨房里的东西,也被整理得井井有条。
老宅是茅草顶,最难的是维护。为了防止漏雨淋着室内物品,个子矮小的李华松经常搬来梯子,佝偻着身子,爬到屋顶上维修。2007年5月11日至2007年12月24日,上级组织总前委旧址第一期总体工程修复,李华松全程看护管理,整整224个日夜。1981年9月,以李华松家祖宅为代表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小李家庄,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让李华松无比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茅草房怕火,每年农历腊月十五到元宵节期间,我晚上都坚持在这里值守,防止燃放烟花爆竹、孔明灯引起火灾。”李华松告诉笔者,自政府把祖宅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后,不仅有了维修经费,还配备了消防栓、灭火器、消防缸等防火设备。这些年,他隔三差五取出消防水带沿着院落边跑边铺设,进行他一个人的消防演练。他说:“防火是祖宅的头等大事,我练熟了,遇到情况才不慌张。”
“不管是保护还是讲解,老李都不计报酬”
“1948年11月,我还不满1周岁,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在这里指挥淮海战役……”采访当天,濉溪县双堆集镇陈集小学师生来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参观,李华松乡音醇厚的描述,把师生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这几年,来这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今年1至10月份,景区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李华松边说边拿出一个登记本给笔者看。翻开登记本,从访客身份、到来访时间,均有详细记录。
2017年,包括小李家红色博物馆、红色主题文化广场以及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在内的韩村镇小李家红色旅游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游客越来越多,谁来当讲解员?李华松义务承担起这个重任。为做好讲解工作,他认真学习党史资料,撰写讲稿。讲稿既有淮海战役内容,也有旧址故事,更多的则是他结合自家经历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近几年,李华松还应邀为濉溪县10余所中小学义务讲授“聆听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公益课。就这样,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在他一次次的回忆中愈加丰满;整个家族的历史,在他一遍遍的解说里日益厚重。
2018年8月,小李家景区获批安徽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李华松本人先后获得“安徽好人”“中国好人”“第六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称号。2022年6月,李华松光荣入选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评选的第四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
“不管是保护还是讲解,老李都不计报酬,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这让我们非常感动。”韩村镇淮海村党总支书记纪萍说,他开始不拿一分钱报酬,直到最近几年,才接过镇里每月发的几百块钱。
“这处革命旧址是我们的精神圣地。从爷爷和父亲手上接过的接力棒,我还要传给子孙后代,我们家世代都要守护好这里!”李华松说,哪一天要是走不动了,就让女儿来接班。
时间的年轮永不停息,75年的岁月穿梭而过,当年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样貌,仿佛未受到岁月的侵蚀。这座矗立在淮北平原广袤田野上的四合院,每天都在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硝烟弥漫的战争故事,也在讲述着她之所以能在时光中被守护被眷顾的缘由。
“硝烟散尽,山河壮美,国泰民安。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幸福的日子来之不易。”李华松告诉笔者,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就是搬把椅子坐在院门前,享受阳光的温暖,等候下一位来访者;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能早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更好保护,发挥更大作用。
照片由张景波、万善朝摄
守护革命旧址就是守护红色根脉
■吴培清
安徽淮北是一片红色热土。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党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之一和“小推车精神”实践地,红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淮北人民的血脉。
“守护好总前委指挥部旧址,这既是我家不成文的家训,更是我个人最大的心事。”75年来,李华松一家三代薪火相传,接续守护,一个红色旧址得以原貌接受人们的追忆与瞻仰。他们像看护“传家宝”一样呵护革命旧址的行动,令人感动与敬佩。这是一份热土的情缘,更是一份执着的礼赞。于他们家而言,守护这座小院,既是守护人民战争胜利的成果,也是守护家族的荣光;既是守住朴素的初心,也是守望可期的未来。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红色资源承载着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厚重基因,革命旧址更是其中弥足珍贵的红色遗产。可以说,每一个革命旧址都承载着一段红色记忆,都是一座活着的革命博物馆、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更是一支散发着耀眼光芒的精神火炬。守护革命旧址,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对当下的启迪、对未来的昭示。守护革命旧址,就是守护我们的红色根脉。
习主席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如何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让红色资源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是我们需要共同直面的时代课题。李华松一家三代用75年如一日的守护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敬畏历史才能创造历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红色资源越发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同时,保护和利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信仰在心中扎根,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也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这就要求各级除提高站位、凝聚共识之外,还必须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把红色资源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的强大合力,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
让我们共同行动,像李华松那样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我们的红色资源,守护好我们的红色根脉,并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对接历史、资政育人的独特作用,用扎根心中的红色信仰,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砥砺我们前行的意志,凝聚起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