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谈结合 赢得胜利
■徐 彤
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中志愿军多管火箭炮阵地。资料图片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当日22时,在朝鲜的一切战斗行动完全停止。全世界人民渴望已久的朝鲜停战终于实现了。
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前,敌我双方在朝鲜战场经历了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交织进行的复杂过程,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其间,中共中央和志愿军总部始终立足国家战略全局,适时提出了打谈结合的策略方针,并予以灵活实施,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充分条件。
一
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连续五次战役,敌我双方形成战略相持,均有通过谈判实现停战的基本意愿。1951年6月初,受彭德怀委派,邓华率首批入朝作战的第38、第39、第40、第42军的主要领导赴京,向党中央、毛泽东同志汇报抗美援朝战况并请示军机事宜。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总的方针:“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按照这一方针,就是要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双管齐下,打谈结合,以打促谈,争取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结束朝鲜战争。在军事上则确定“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具体就是充分利用朝鲜有利地形,构筑大纵深防御阵地,以积极防御作战手段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积极改善装备和加强训练,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这样使战争形势不断向着有利于中朝人民的方向转化,以便最后战胜敌人或迫使敌人知难而停。
7月9日,毛泽东在审阅修改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关于纪念建军24周年的指示稿时明确指示:“千万不可有丝毫的松懈,不要作此次可以和下来的打算,而应作此次和不下来、还须继续打、还须给敌人以大量的消耗和歼灭,然后才能和下来的打算。”进入停战谈判阶段后,中朝军队采取“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的方针,紧紧抓住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动,力求达到最大限度扩大斗争成果的战略目的。
对美国而言,朝鲜停战谈判是其第一次在没有取得战争胜利的情况下,迫于国内国际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停战谈判。因此,酝酿停战谈判之际,美国就决定在达成停战协议之前继续进行军事行动,并力求在谈判桌上争取有利条件,实现所谓“光荣的停战”。为此,美方不仅一再在谈判中提出种种无理要求,设置重重障碍,破坏和拖延谈判进程,更在谈判期间不断发起军事挑衅、摩擦乃至局部进攻。谈判开始不久,美方就以所谓“谋求海空军优势的补偿”为借口,妄图将军事分界线划入中朝军队阵地后方,企图不战而攫取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遭到朝中方面驳斥后,“联合国军”便发动夏秋攻势,妄以军事进攻支持其谈判,迫使朝中方面妥协让步。中朝军队坚决还击,粉碎了“联合国军”的进攻,迫使美方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1952年,美方又在战俘遣返问题上进行讹诈,拖延1年有余。志愿军为配合这一斗争,于1952年秋季进行了全线性的战术反击作战;在“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中,志愿军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美方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军事打击下,不得不恢复谈判。
二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美军在朝鲜的损失仍未达到非罢手不可的程度。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后,公然发出新的战争叫嚣,企图再拼凑几个师的兵力,利用其暂时的所谓“海空优势”,发动冒险的登陆进攻,并威胁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2月7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严正地宣告:“我们是要和平的,但是,只要美帝国主义一天不放弃它那种横蛮无理的要求和扩大侵略的阴谋,中国人民的决心就是只有同朝鲜人民一起,一直战斗下去。这不是因为我们好战,我们愿意立即停战,剩下的问题待将来去解决。但美帝国主义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好吧,就打下去,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他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
同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反登陆作战准备,加强了朝鲜东西海岸的防守兵力和防御阵地,在正面战场也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体系。志愿军空军与防空力量大大加强,后勤保障得到极大改善。美国被迫放弃军事冒险计划,同意恢复中断6个月之久的停战谈判。然而,谈判恢复后,朝鲜战争停下来的可能性虽比过去增大,但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加之南朝鲜李承晚集团一直不愿实现停战,仍企图以武力统一朝鲜,这些因素就决定了,唯以有力的作战相配合,才可能保证谈判的顺利推进。
1953年三、四月间,反登陆作战准备已基本完成,志愿军处于可攻可守的战略主动地位,“联合国军”在战略上则日趋被动。此时,正面敌军守备兵力分散,以一个排至一个营守备的阵地最多,这就给志愿军打敌阵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中央军委决定:在确有充分准备下,举行小规模的歼灭战,每次歼敌一两个排至一两个连,使我第9兵团及其他兵团取得新的战斗经验,及促进停战谈判均有利。如确有把握,发动时间亦可提早,战役性的反击则待5月中旬或下旬为宜。
4月20日,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邓华根据对战场形势的发展判断,致电杨得志、崔庸健、解方、李志民并报军委,提出,我们必须遵照毛主席指示的方针:“争取停,准备拖,而军队方面则应作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劲,一切仍按原计划进行。”
23日,毛泽东将此电批转彭德怀,指出:“此件似可批准,使他们好作攻击准备。至于停战得早,或不要打以利谈判,可则于5月间适当时机再行决定。”
邓华的建议经批准后,志愿军党委于4月30日至5月4日,召开了有各兵团首长参加的会议,对反击战役问题作了专题研究,于5月5日向各部下达了战役补充指示并报军委。其中确定:战役的目的主要是消灭敌人,锻炼部队,吸取经验,以配合板门店谈判,同时适当注意改善现有阵地。战役指导的基本精神是“稳扎狠打”。“狠打”,是在侧后已作好了准备,正面可以应付敌军的任何进攻的情况下,正面反击可以放手作战,狠狠地打击敌人,打击的重点是美军和其他侵朝军队。“稳扎”,一是仍掌握持久作战,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轻敌急躁草率,必须有周密细致的准备,必须确有把握然后攻击;二是在反击开始后,要准备敌人在全线进行两至三个“上甘岭”规模那样的报复,军、师两级必须掌握一定的预备力量和机动炮火,反击目标以不超过一个营,最好两个连为宜,战况发展有利时可适当扩大,一定做到“不打则已,打则必歼,攻则必克,守则必固”。5月16日,中央军委对此电批复同意,并建议将战役反击分为3个步骤进行。同日,志愿军总部鉴于板门店谈判正在进行,并且战役第一阶段的小打业已开始,为赢得世界舆论,决定将原拟6月1日统一开始的战役,改为不统一开始。
三
夏季进攻作战的有力实施,对谈判的进行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5月25日,美方基本上同意朝中方面5月7日提出的“将不直接遣返的战俘交由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在朝鲜境内看管”方案,谈判不日将达成全部协议。而在此期间,南朝鲜李承晚集团阻扰、破坏停战谈判的活动加剧,大肆叫嚣“反对任何妥协”,声言要“进军鸭绿江”“单独打下去”,并指使其谈判代表退出谈判。
根据这种形势,志愿军首长为促进停战谈判,于6月1日决定,将原定的以打击美军及其他侵朝军队为重点的计划改以打击南朝鲜军为主。在第一、第二阶段进攻作战的有力配合下,6月8日,停战谈判双方关于战俘问题达成协议。15日,按照双方实际控制线划定军事分界线的工作即将完成,签署停战协定在即。然而,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却再生事端,于17日夜起,在南朝鲜的论山、马山、釜山、尚武台等战俘营,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迫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2.7万余人,公然破坏刚刚达成的战俘遣返问题的协议,阻碍停战实现。
20日,为了再给南朝鲜军以严重打击,彭德怀致电毛泽东,建议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再消灭南朝鲜军1.5万人。毛泽东对这一建议予以充分肯定,21日复电彭德怀:“停战签字必须推迟,推迟至何时为适宜,要看情况发展方能作决定。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志愿军随即发起以金城战役为主的第三阶段进攻作战。志愿军一举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25公里的防御正面,突入敌防御纵深最远达18公里。连同夏季战役第一、第二阶段作战,中朝军队共毙伤俘敌12.3万余人,密切配合了停战谈判斗争,有力地促进了停战实现;同时,还改善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阵地,拉直了金城以南战线,造成了停战后的有利态势。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