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深深几许
■张广平
那天,在部队工作的儿子一到家,孙子、孙女就甜甜地笑着扑进他的怀里,儿媳刚下班也站在门口,笑盈盈地望着他们。看着这温馨的场景,我不由得想起许多往事。
1963年,我有了自己的小家。身为一名担负部队新闻宣传工作的军人,接到任务就出发是常事。每到这时,妻子阎晓麟便格外紧张忙碌。她每次都把我送出家门很远,直至看不到我的身影。我工作结束后,遇到雨雪天气,她就打着伞或拿着厚衣服,站在办公大楼外等我。
记得有一次,我从外地出差回来,驻地飘着雪花,寒气逼人。出站后,我远远就看到春燕、冬燕两个女儿,拿着军大衣迎上来。孩子们帮我披上大衣、扣紧扣子,还不停地给我暖脸、暖手。她们说,妻子担心我冻着,让她们带着大衣早早来接我。看着懂事的孩子们,念着在家里做饭等我的妻子,我心底涌上阵阵暖流。
家庭这个温暖坚强的后盾,让我更加安心地投入工作。润物无声,我也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一个个“军人家庭”,并将军人家庭的感人故事诉诸笔端。
有一年春节前,我听闻一个军人家庭的故事线索。主人公叫黄彩芳,是名军医。她的军人丈夫因病去世,自己又身患重病,带着老母亲和3个孩子艰难生活,她坚持为部队官兵和驻地病人送医送药,还为有困难的病人支付医疗费、捐衣捐物。我听后深受触动,决定赴宁夏采访她。
当我把要外出采访的事情告诉妻子和孩子们后,她们先是嘟囔着“出差那么久,回来没几天又要走”,但过了一会儿,她们又七手八脚帮我收拾妥行李,送我到车站。
除夕,我终于完成采访任务,赶到家与妻儿吃了团圆的年夜饭。后来,我采写黄彩芳的报告文学,还被收录在一本学生读物里。接下来的几年,我在外地任职,为了集中精力创作,连续3个春节没有回家。妻子身体状况不佳,家务压身,还要上班,数次住院。她怕我担心,影响我工作,没有告诉我。一次,她病情严重,在岳父母催促下,才让大女儿春燕去邮局给我发电报。看到妻子“病重速回”的电报,我急匆匆赶回家。这些年来,我常想,有许多军嫂与我的妻子一样,在困境面前选择了独自坚强。还有军娃们,从小就尝到了思念、守候的滋味,并在这些滋味中,历练得懂事,有了担当。
长辈也是军人背后的有力支撑。我16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几年后,当我回到家里,全家人眼泪汪汪。那种心情说不清、道不明,至今回忆起来,我依然会泪流满面。爷爷奶奶曾送二叔张吉章参军。二叔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二叔年幼的女儿、我的堂妹张云夜里常喊“爸爸回家”,喊得一家人暗暗流泪。从那以后,爷爷奶奶常含泪用二叔的事迹教育我们。
战争年代,军人家庭常处在悲欢离合中。我的父母把我送往抗美援朝战场,多年后又把我四弟张政送去参加边境作战。我的妹妹张玉兰远嫁一名空军军人。如今想来,父母那些年对我们该有多思念,他们该经历了多少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流过多少泪水,又该有多少次站在村头翘首以盼……
扎根部队工作数十载,我见过的感人肺腑的军人家庭故事有很多。20世纪50年代,我带文工团去草原慰问演出,并采访英雄模范及其家属。我的一篇报告文学讲述了英雄霍如海的故事。他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在巴颜喀拉山深处。遗体被运回家乡安葬的途中,妻子抱着他,不知哭晕过多少次……
边境作战结束后,我写了一篇相关题材的报告文学。文中的主人公赵怡忠是一名副连长,一天夜里带了30多人参加战斗。他们与敌人殊死搏斗,一多半人没有回来。我在他的遗物里,发现了他的妻子写给他的信。信里,妻子告诉他,小儿子出生了,她等他回家给孩子起个带“军”字的名字……30年后,赵怡忠的儿子赵宁,又站在父亲当年“攻坚英雄连”副连长的岗位上。那位已两鬓斑白的烈士家属,又像当年盼望丈夫一样,盼着儿子回来……
还有一位叫王家萍的烈属,被称为“可敬好军嫂”。她的丈夫杨国才牺牲后,被追认为共产党员。1987年1月,王家萍给部队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从抚恤金里取出来的200元。她在信中说:“国才是为国捐躯被追认为共产党员的,他没有来得及交一次党费。而今他去了,我代我亲爱的丈夫交一次党费,请组织一定收下啊!”
还有战士任长军在战斗前,拿出母亲的相片,在背面写道:“您的儿子和千万个热血男儿奋勇冲杀,假如我在战斗中牺牲,请别为我牵挂,等战友们凯旋,我那立功的喜报,定会擦去您双眼的泪花……”
在若尔盖大草原,我还采访过一位老红军。当年,同他一起参军的妹妹冻死在雪山。他文化程度不高,老家地址丢在了大山里,自己也说不出老家的具体方位。我想帮他去找,却没有办法实现。
对于军人来说,职业特殊性决定了他们需要随时听候召唤,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从战争经历、从自己的家庭生活、从一个个感人的军人家庭故事中,我获得了深刻体悟和精神力量,军旅人生也渐渐厚重。
我的4个儿女都先后参军入伍。女儿春燕在军队医院当护士。那年,听说驻地某部队要去边境参加战斗,她主动申请前往,成为一名救护队员。那些日子里,我们一家人不敢看战争题材影像,一听战斗歌曲就流泪。尤其是她妈妈,经常躲在屋里看她的相片。她一有信来,全家就围着边读边流泪。我有次去前线采访,女儿所在单位的政委带我去救护队看她。见到她后,我忍不住落泪。她说,“爸爸是老兵了,别这样”,随后掏出手帕给我擦泪……
如今,每当我看到儿子回到家里,一家人亲切温馨的情景,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涌上心头。军人的家庭生活,有幸福,有辛苦,但更多的是深深的家国情怀。这可谓: 军人家庭多奉献,酸甜苦辣皆需尝,神圣使命挑在肩,号声传令闯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