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不能后退一步”的血性
■向贤彪
●血性来自信仰的召唤,血性来自军人的荣誉,血性来自艰苦的磨砺,血性来自榜样的激励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铭记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一文中,强调指出:“这一战,人民军队战斗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不能丢掉这种“不能后退一步”的民族血性。
血性,指英勇不屈、无所畏惧的气质和品性。血性是合格军人的重要标志和特有气质,更是军队能打胜仗必须具备的精神气概。在朝鲜战场,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恶的敌人,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新时代革命军人只有大力弘扬“不能后退一步”的血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才能更好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续写新的胜利荣光。
血性来自信仰的召唤。习主席强调,要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有灵魂就是信念坚定、听党指挥。“魂者,器物之统摄也。”人无魂不生,军无魂不立。战争年代,许多人投身革命之初,并不确切知道什么是革命,但他们从拯救天下穷苦人的实际行动中,从自身命运的巨大改变中,逐步明白他们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意义。于是,他们有了改变命运的勇气,有了凛然赴死的血性,有了追求信仰的自觉。志愿军第15军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这样描述:“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革命军人的信仰信念。正是革命前辈、革命先烈所秉持的理想、所展现的精神,让新时代革命军人感受到了信仰的召唤。传承英雄军队的红色基因,首先要传承信仰的基因,只要我们信仰的旗帜永不褪色,我们勇毅前行的步伐就永远不会懈怠。
血性来自军人的荣誉。习主席指出,要注重发挥政策制度的调节作用,增强军事职业吸引力和军人使命感、荣誉感。荣誉作为军人的第二生命,历来为军人所看重、所追求。“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是志愿军战士宋阿毛留在长津湖阵地上的一首绝笔信。当时,他所在的连队埋伏在死鹰岭高地,官兵们穿着单薄的衣裳,匍匐在冰天雪地里执行任务,最后全连125人以俯卧战壕的战斗姿势壮烈牺牲,成为一个个永不后退的“冰雕”。此情此景,令美军都肃然起敬。军队视荣誉高于一切,必须前赴后继、无畏冲锋;军人为荣誉不惜生命,必须勇敢战斗、争取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军人荣誉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崇敬英雄、崇尚荣誉的坚定信念,已深深根植于每名官兵的血脉之中。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在强军实践中创造更大光荣。
血性来自艰苦的磨砺。军人的血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锻造和磨砺出来的。革命战争年代,军人的血性胆气靠打仗得来。刚入伍的新兵初上战场,难免会有畏惧心理,而一旦经过战斗的洗礼,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就会成为有血性胆气的军人。和平年代,缺少了实战的摔打和考验,军人的血性只有在近乎实战的训练、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和日常严格的管理中去锻造。习主席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锤炼血性,就要紧贴实战训练部队,把训练环境设真,把作战对手设强,把战斗精神培育贯穿于遂行任务、日常管理之中,在艰苦环境、重大任务和日常管理中培养过硬作风、磨炼意志品质,激励官兵永葆勇敢战斗状态、勇猛冲锋姿态,甘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血性来自榜样的激励。“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行动是无声的命令。革命战争年代,许多有战斗的地方就有党员敢死队,有困难的地方就有党员先锋队。在朝鲜战场,面对美国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让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的狂妄叫嚣,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的回答是“抬着棺材上上甘岭”;第45师师长崔建功的态度是“打剩一个营我当营长,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共产党员和干部骨干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鼓舞和激励部队英勇杀敌。“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弘扬“不能后退一步”的血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既要靠言传,更要靠身教。各级指挥员要像习主席所要求的那样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要求部队做的,自己首先做好,要求部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敢立“不上英雄榜,便涂烈士墙”的军令状,敢喊“跟我上”“看我的”,如此,世界上就没有这支军队不能逾越的沟坎、不可战胜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