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讲解员·文物认护者
从散点保护到织起“网络”
铜鼓县陈家老屋是一座百年老屋,曾是首届中共铜鼓县委机关旧址,也是首任县委书记陈逸群烈士和陈逸群的父亲陈以谦、弟弟陈彰伦烈士的旧居。受南方潮湿气候的影响,土木结构的老屋部分墙体朽蚀开裂,让老屋产权人、烈士后代陈道荣忧心忡忡。
“该类私人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一般由所有人负责修缮,常因所有人修缮不及时或无力修缮,出现损毁问题。”铜鼓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革命旧址产权私有,但历史文化价值属于公共范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们找到陈道荣,提出整体修缮保护计划,将老屋正厅改造成陈逸群故居陈列馆,并聘请他担任义务讲解员和文物保管员,每月发放补助。
针对陈家老屋这类情况,不少县(市、区)与革命旧址产权所有人签订管理保护协议,将产权所有人纳入文物保护队伍。
宜黄县西南部的黄陂镇,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革命文物数量多、分布散,单个保护利用成本高。
近年来,宜黄县对黄陂镇蛟湖村的革命文物进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打造第四次反“围剿”黄陂战役陈列馆,整体管理附近的革命文物。记者看到,在蛟湖村的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红军医院等地,村民们自发当起讲解员。
“以前,保护文物主要是文旅部门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事,由于革命文物数量众多、分布较散,保护利用难以实现全覆盖。”宜黄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工作人员吴昊说,如今,在政府部门引导下,民间文物保护人、志愿者、企业和学校等社会力量纷纷行动起来,共同织起革命文物保护的“网络”。
前不久,于都县两位老人来到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捐献了一把珍藏多年的双管短枪,这是一位曾在他们家中养伤的红军留下的。该馆工作人员丁海鑫介绍,越来越多社会力量通过捐助、认领、认护等形式参与到革命文物保护中来。
在瑞金市,专门成立了文物安全领导小组,制定革命旧址责任名录和革命文物长制工作实施细则,实现每处革命旧址有专人负责、专人监管和专人巡查。该市还开展“认护革命文物”活动,迄今已有社会各界2万余人认护市内革命旧居旧址和馆藏文物400多项,有效形成保护合力。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让保护利用工作更上一层楼,还需要大量革命文物保护行政管理人员,精通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的运营人才,有前瞻眼光、有影响力的革命文物研究者。”吴昊说。
去年6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与江西师范大学共建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我们加强了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党史研究机构等单位的合作,开展革命历史资料、实物的征集、研究工作,对革命文物进行深入的内涵挖掘和价值阐释,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发挥重要作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工作人员石志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