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海之南 风好正扬帆
——海南省加速建设海洋强省观察
■解放军报记者 梁金凤 李浩然
图①:“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模型。解放军报记者 李浩然 摄
图②: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图③: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果展上展出的儿童绘画作品。解放军报记者 李浩然 摄
图④:海南省东方市八所港码头。陈元才 摄
从天空俯瞰,拥有1900多公里环岛海岸线的海南,犹如戴着一条“珍珠项链”,闪亮耀眼。
靠海而生,向海而兴。向海洋挺进、向深海挺进、向海洋强省挺进,是海南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如何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迈进?近年来,海南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强化自贸港建设用海要素保障,加快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科技创新,全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南的海洋强省战略实施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浪潮翻涌,东风正盛。放眼琼州大地,一幅波澜壮阔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天涯海角”徐徐铺就。日前,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椰林海滨,采访调研海南加速建设海洋强省的生动实践。
水产养殖“上岸”“上楼”
海洋经济活力加速释放
东风螺、东星斑“住”进楼房进行循环水养殖试验,种虾在全封闭的厂房里培育,海马也在楼房里接受新品种选育……走进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渔业养殖厂房,现代化渔业养殖场景跃入眼帘。
曾经的冯家湾,是全国知名的“鱼虾谷”,然而粗放式的水产养殖,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双赢”?冯家湾水产养殖“上楼”模式,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
“跨梁架空结构实现多层养殖,节约了土地资源。”产业园工作人员介绍,养殖池的大小、水深也根据不同水产品分类设计,更适宜水产品繁育和生长。
2020年开始,文昌市规划建设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鼓励当地养殖户“上楼”“上岸”养殖,探索近海养殖产业发展新路径。曾广能是首批入驻园区的养殖户之一,已经尝到了现代化工厂养殖的甜头。
“比起传统养殖模式,这里温度恒定、光照可控、空间利用率高,培育高端品种鱼苗很有优势。”曾广能说,“原来在海边的大棚式养殖,辛辛苦苦赚的钱可能因为一场台风赔光。园区硬件条件好,养殖风险大大降低,产量也提高不少。”
近年来,海南引导渔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
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南“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发展海洋产业是壮大海洋经济的有效途径,也是破除资源瓶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海洋不断整合港口优势,推进港口群、产业群和城市群互动互促,实现“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做强海洋经济。
位于新英湾两岸的儋州市区与洋浦经济开发区,依靠一座跨海大桥紧密相连,互促发展共同繁荣。背靠优良港口,码头泊位齐全,在自由贸易港政策带动下,洋浦经济开发区的炼油化工、港航物流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以前,下游企业的原料都要走海运过来,现在直接通过管道输送,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产业集群效应正加速释放。”海南一家石油化工企业负责人张强说,洋浦经济开发区帮助企业实现仓储、码头、罐区等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为产业集聚创造良好机会。
海洋科考船当天往返
科技兴海培育“蓝色引擎”
崖州湾畔,创新潮涌。
三亚崖州湾距离1000米水深海域仅128公里,距离2000米水深海域仅260公里。从这里出发驶向深海,海洋科考船可在当天往返,相较从前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经费。崖州湾南山港已服务700多个科考航次,近40家科研单位从这里出发驶向远海开展研究。
“深蓝”之上,深海科技城拔地而起。该科技城聚焦深海科研,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国际化产业生态体系,推动深海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命科学、海洋牧场、海洋公共服务等领域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
“奋斗者”号创造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顺利返航;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深海立体观测与信息服务团队,搭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网;企业自主开展载人潜水器研发,填补国内民用载人潜水器空白……北纬18度,旅游城市三亚崛起创新高地。
“立足海洋强省建设目标,我们重点布局‘一城、一港’,即深海科技城和南山港,快速汇集资源,努力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构建深海技术体系;放大集聚效应,着力构建深海科学研究、装备研发和应用平台,加快发展‘深蓝’特色产业。”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深海科技创新,关键是“产学研用”一体化。231家海洋类企业汇聚崖州湾,三亚积极探索推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深海科技产业生态培育,加速产业导入。
围绕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近年来,海南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逐梦深蓝”的目标,正逐步变为现实。
百公里开外,位于海南岛东南方向的陵水海域,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矗立碧波之上。
2021年6月25日,我国自主勘探开发的“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成功投产,一颗“深海能源之心”开始跳动。它的建造实现了3项世界首创技术、13项国内首创技术,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进入“超深水时代”。
从“浅蓝”到“蔚蓝”再到“深蓝”,海南用“渐变蓝”,推进海洋强省、助力海洋强国。
核电站排水区养殖贝类
清洁能源岛开启“绿色转型”
“那边的半圆穹顶是‘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这边正在建设的是‘玲龙一号’。”走进海南昌江核电基地,企业相关负责人孙华向记者介绍这座寻求生态与工业平衡的现代化核电站。
海南省西北部的昌江县海尾镇,坐落着我国最南端的核电基地。作为海南一号能源工程,海南昌江核电基地年发电量占海南全省电力供应近三分之一,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持续输出安全、清洁、高效、稳定的绿色能源。据统计,核电基地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07万吨,减排效益相当于新建两座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曾经,海南受电源性缺电问题困扰已久。海南核电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后,大大保障了海南省的电力供应,使海南省一跃成为全国核电占比最高的省份。
发展清洁能源,构建海南清洁能源岛。到2025年,海南将实现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50%左右,到2035年,低碳化、数字化的智慧能源生态系统基本形成。
如今,基地内“华龙一号”二期项目、“玲龙一号”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堆科技示范项目正有序推进建设。在孙华看来,这将为海南实现“双碳”目标、建设清洁能源岛提供助力。
在核电站的温排水区域,记者看到,巴掌大的白蝶贝整齐地挂在养殖笼上,一段时间后将投放到附近海域进行试养。
“白蝶贝十分‘娇气’,对生长环境的水温、水质、水流速度及绿藻含量等要求苛刻。附近海域是否有污染,看白蝶贝能否生存就知道。”海南核电总工程师陈建新说,“我们与海南大学、海口海洋监测中心以及三沙美济等单位,联合开展核电温排水综合利用试验研究。白蝶贝在这里生长极好,也可以从侧面说明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具有安全友好、绿色低碳、经济高效等多重优势。”
如果说,独特的地理区位,让海南拥有发展核电的先天滨海条件,那么风能资源的加持,则让海南成为海上风电发展的沃土。
炙热阳光下,海南儋州洋浦经济开发区内,海上风电产业园项目工地上一片繁忙。一旁,乳白色的海上风电主机停放在已建成的厂房里,静候用海审批通过后,出海迎风。
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海南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在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东方市,重点布局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如今,在儋州洋浦,海上风电上下游产业加速聚集。
根据《海南省风电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海南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十五五”期间形成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未来,海南海上风电将向深远海进发,结合海洋牧场、海上制氢等配套产业形成完整的海上能源集群,加快清洁能源岛建设。”海南省有关领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