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呈现游击队的战斗风貌
■杨笑怡
游击队是以袭击战斗为主要作战方式的一种组织。游击队作战机动灵活、隐蔽主动,能有效钳制消耗敌人,有力配合大部队作战。中国影史上,留下了众多关于游击队的经典故事。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领导武装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展游击斗争。1961年上映的电影《洪湖赤卫队》,讲述了这一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洪湖地区的洪湖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和队长刘闯的带领下与反动势力迂回斗争的故事。赤卫队利用声东击西的战术缴获敌人的枪支、通过打入敌内部的地下工作者获取情报、利用洪湖易守难攻的地形优势隐蔽出击……影片在展现赤卫队员坚定的革命信仰和老区人民对党的深切感情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游击战思想形成初期,各级指战员对游击战术的认知状况。如韩英对队员下达撤退命令时,刘闯认为这是畏敌逃跑,体现出其对游击战认识尚不足。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北上长征。陈毅因腿部受伤,留在江西苏区继续开展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各区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斗争。1982年上映的电影《梅岭星火》,再现了这段峥嵘岁月。队伍被打散,不满百人被迫转入山林地区;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后,他们收到中央指示“坚持游击战争”;与中央失去联系后,他们在梅岭深处风餐露宿,顽强斗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陈毅率领游击队开赴抗日战场。影片生动展现了在困境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如何争取群众、依靠群众、打赢游击战的。
全面抗战打响后,游击队留下很多传奇战斗故事。反映这方面内容的电影作品较多,许多经典人物形象活跃银幕,如1955年上映的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1963年上映的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嘎子、1963年上映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等。
其中,1956年上映的电影《铁道游击队》家喻户晓。该片讲述了一支活跃在津浦铁路临枣支线上的游击队,破坏日军运输线的故事。影片充分利用“铁路”这一元素,强化惊险效果。这支队伍在车厢内、车厢顶、铁道旁等不同的环境进行战斗,如追车、逐个击破、化装侦察、潜入突破……在节奏上,该片利用火车行驶速度快的特点,加快了战斗环节叙事,营造了紧张氛围。在摄影构图上,火车频繁作为主体出现,与人物在空间和色彩上建立起层次感。在影片风格和情感表达上,该片满足了观众对游击队的想象。故事构架在抗战背景下,游击队员身怀绝技,心怀家国,是革命者的生动缩影。
同时期,还有另一类展现抗日游击队的影片——军事教育片。它是军事科学、军事教育和影视艺术相结合的作品,代表作品有1962年上映的电影《地雷战》和1965年上映的电影《地道战》。其中,《地雷战》采用倒叙方式,通过第一人称回忆叙事,塑造了独立要强的女民兵玉兰、刻苦钻研的民兵队长赵虎、冷静睿智的区武装委员会主任雷主任。军事教育片的广泛传播,加深了观众对游击战战略战术的了解。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将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这一特征也在相关影片中有体现。1954年上映的电影《渡江侦察记》,讲述了在渡江战役前夕,一支侦察小队提前过江,在江南游击队的协助下,获取敌军防御阵地情报传递回江北,协助我军取得战争胜利的故事。片中,游击队在了解当地情况、掌握情报、处理民众关系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他们通过化装侦察、伪装渗透、干扰敌人等方式,与侦察队巧妙配合,最终圆满完成任务。《渡江侦察记》通过惊险紧张的情节推进、生动饱满的形象塑造,展现出在大规模正面作战中,游击队发挥的重要作用。
除了展现游击队配合大部队作战外,有一些表现解放战争的影片,还讲述了部队运用游击战术打击敌人的故事,如1953年上映的电影《智取华山》、1987年上映的电影《湘西剿匪记》、2014年上映的电影《智取威虎山》等。其中,《智取威虎山》讲述了一支解放军小分队与盘踞于东北山林里的反动势力斗智斗勇,通过进入敌人内部的侦察员杨子荣,成功歼敌的故事。片中的小分队带有游击队风格,并且在战斗中大量运用游击战术。影片探索了游击队题材电影新的讲述方式。在人物塑造上,影片既强调角色个性,呈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凸显了游击队员群体共性,即相同的革命信仰和坚定的战斗意志。
当完成对银幕上游击队的线性梳理后,我们会发现,这些传奇队伍在党的带领下,克服了艰苦磨难,实现了壮大。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镌刻在光影里,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被口口相传。游击队员敢于战胜艰难困苦、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历久弥新。
图片制作:游超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