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电影《望道》再现当时革命青年自觉融入国家命运的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阿 昕 责任编辑:王韵
2023-04-23 08:38:27

信仰光芒与青春之歌

■阿 昕

电影《望道》中展现的进步青年在印刷厂赏读第一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场景。剧组提供

100多年前,陈望道首次翻译完成《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近期上映的电影《望道》,从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史实切入,按照时间线,再现了当时革命青年自觉融入国家命运的故事。

该片首先抛出的问题是“谁来翻译”。在力排种种翻译争议后,陈望道以全面的专业素养和“靠得住”的人格为历史所选择。《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使命将众多青年集结到“星期评论”社。随着革命形势变化,不同的人也有了不同的选择。如俞秀松坚定地走上共产主义道路,而曾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戴季陶却开始反对国共合作……片中,多次出现脚和路的特写镜头,寓意当革命道路方向难辨时,究竟该“望”一条什么样的道。

该片通过地理位置的变化,讲述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对道路的坚守。在杭州,陈望道支持施存统等学生演出话剧《非孝》,被迫辞职后,学生集体含泪歌唱《送别》;在上海,陈望道面对死亡威胁毫不退却,执着坚守自己的信仰;在重庆,陈望道为保护学生屡屡挺身而出,为筹建新闻馆四处奔走。他的坚守感染了更多青年投身革命。

这其中,工人杨阿龙和知识分子林茵受到陈望道、蔡慕晖的感召,投身革命事业并结为伉俪。杨阿龙临刑前,留下“我不能让我的孩子长大以后看不起他爸”的遗言,慷慨赴死。17年后,当杨逢林请陈望道帮助保存一本《共产党宣言》时,陈望道认出了这正是自己当年赠送给杨阿龙的书,才知道杨逢林便是杨阿龙和林茵的孩子。那天,陈望道目送杨逢林北上延安,想到革命后继有人,十分欣慰。

在人物塑造上,该片不仅注重塑造个人立体饱满的性格,也注重对时代青年群像进行描摹,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机结合。在刻画蔡慕晖这一人物形象时,该片使用了两个场景来侧写她坚定的信仰:在工人夜校,她不仅时常讲课,而且剪掉长发融入劳动群众;为不违背事实真相,她拒绝为反动派翻译文章,宁可放弃可以救丈夫性命的药品。观众能够通过这些情节,感知她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奔走一生的巾帼风采。在时代青年群像塑造上,该片兼顾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勾勒出革命者鲜明的时代气质。杨逢林因拍到集会现场反动派残害共产党员的照片,在躲避追杀途中左臂中枪流血,进入筹建中的新闻馆。军警要求开门寻找他时,被眼前一幕震惊:屋内所有青年的左臂都流淌着鲜血。这样的场景体现了进步青年同仇敌忾的胆气,隐喻革命未来可期,同时让人物更有情感张力。

该片还通过师生情、亲情、爱情、友情多条情感线索的多点联结,建立起鲜活感人的人物关系。师生情是该片联结人物关系的初始脉络。比如,当反动派冲进校园开枪打学生,陈望道冲到最前与其对峙;上海解放时,身处解放军队伍中的林茵,与陈望道、蔡慕晖夫妇重逢,师生共享胜利喜悦。

片中描写爱情的笔触虽少,但每次出现都为该片增添一抹浪漫色彩。陈望道、蔡慕晖夫妇在巡捕撤走、工人散去的街头谈论革命畅想未来,克制而深沉的表达符合时代背景;杨阿龙和林茵嬉戏笑闹的青春气息和生死诀别的悲壮场面,将革命的艰难和革命者的笃行烘托得感人肺腑。

片中亲情味最浓的片段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老家柴房中与母亲的短暂相处。母亲的一抹微笑和著名的“蘸着墨水吃粽子”的故事,为陈望道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温暖的情感支持。

该片注重镜头的表达和光影的修辞,运用丰厚的镜头语言形成多元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该片前半部分的色调以蓝绿冷色调为主,象征探索的艰苦和冷峻的社会氛围;叙事推进到上海解放,银幕铺开明丽的红色,洋溢着温暖和喜悦。在用光方面,陈望道通宵达旦翻译时的一灯如豆;进步青年在印刷厂守候第一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室内微光;蔡慕晖宣讲女性意识那一刻的明亮光晕……视听语言与影片着重表现的信仰主题在画面中达成统一。

《望道》再现了众多像陈望道一样勇于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革命者,在风雨如晦的年代追光的故事,尝试告诉观众“坚定的信仰”真正的含义——伟大的革命者在黑暗的时代坚持追求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