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更新换代,对很多部队而言,意味着从零开始。陆军某海防旅某连军士骨干积极应对全新挑战,只争朝夕狠抓能力升级。请看——
老兵们的转型突击
■曾梓煌 廖明生 解放军报记者 胡 璞
一级上士肖刚(中)与战友研究探讨装备操作问题。廖明生摄
“优秀率提高了7%!”拿到连队复训补训阶段专业考核成绩单,担负组训任务的陆军某海防旅某连一级上士肖刚松了一口气。
“从零开始,成绩的每一点提高都并非易事。”体制编制改革后,肖刚所在营“鸟枪换炮”,列装某新型地空导弹。全连官兵跑步进入新战位,肖刚也从高炮班班长转任导弹检测班班长。在该连,和肖刚有一样境遇的班长有6人。
被连队委以重任,这些老兵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抓紧学懂弄通新装备,尽全力缩短战斗力生成时间。
“急!”谈起这次转型,老兵们提到最多的就是这个字。专业调整、能力转型,他们仿佛进入“闯关模式”,工作训练被按下了“加速键”。
过去,该营以班组为基本火力单元。如今,营成为基本火力单元,每个排、每个班只是战斗力链条上的一环。“从单打独斗到合成制胜,我们不想拖了全营的后腿!”肖刚说。
但现实困难摆在他们面前。原先,装备操作不到10个步骤,现在则变成了上百个,光是记住顺序就不容易。对老兵们而言,更难的是要从头开始学理论。
“刚开始看教材,一段文字七八个新名词,全都一知半解!”二级上士王华坦言,不少老兵入伍时学历不高,虽然在部队完成了学历升级,很多人还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但面对新装备、新专业,常有“浑身力气使不出”之感。
“心里着急啊!”王华说,新装备配发前,营里组织骨干到院校学习,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希望做到“人等装备”。但新老装备的信息化程度、结构原理存在的鸿沟,不是他们短时间努力就能跨过的。
老兵们急,营连主官也急。该营教导员郑小波说,在友邻单位,营技术室、各个连队都有懂专业的技术干部、高级军士,而他们要从头开始培养人才,填补空白,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一边,新装备已配发到位,亟待官兵熟悉掌握;一边,专业技术骨干缺乏,组训施训人手紧张。
装备列装当月,肖刚和几位老兵打起背包,前往友邻部队“取经”。
别人10分钟背会理论,他们花一个小时苦记;别人看几遍就能理解,他们得把电路图翻卷了边;三指厚的装备理论教材,肖刚死记硬背将其塞进脑子里慢慢消化;王华用DV录下授课过程,熄灯后再细细琢磨……
培训进行到一半,上级通知要组织阶段性考核。肖刚和王华专程赶回连队,用一星期时间将学到的操作要领教了战友一遍,又匆匆离开。
3个月后,老兵们都瘦了一圈,但带回了成箱的教材和笔记,大家都说“值了”。
近年来,该营先后组织了9次专业集训,有50余人次外出培训见学。如今,官兵们操作装备愈发娴熟。今年6月,该营首次组织实弹射击,实现首发命中。
“我们其实才刚刚摸到门槛。”一级上士黄荣兵觉得现在谈不上什么成绩。就拿实弹射击来说,即使顺畅完成所有操作,听不到电台里传来命中靶机的消息,他的心就一直悬着。
一次装备自检,某设备参数始终不达标,肖刚带着战友花了一个多小时检查,始终找不出问题,只得联系厂家技术人员。电话那头,对方简单几句话就引导他们找到了故障所在。
“总不能上了战场还带着‘保姆’吧!”肖刚说,“我们离胜任岗位还有差距。”
采访中,肖刚语速很快,总有一种上一秒结束话题、下一秒抬脚就走的感觉。
“为什么这么急?”
“时间不等人啊!”
肖刚掰着手指算:就个人发展而言,他转岗时间尚短,不符合参加新专业高级职业技能鉴定的条件,想要选晋高级军士,留在部队长期干,每一步都慢不得;从单位建设来讲,他是兵龄最长的军士,也是专业技术骨干,一定程度代表连队专业技术的“天花板”,而年轻军士们尚不能独当一面,还指望着他进行传帮带。
此外,知识结构存在的短板,也让老兵们心急。肖刚拍拍桌上的一摞教材,说每一本他至少看过3遍,但也只是能看懂,离理解精通还差得远。
“营连干部也经常被专业理论绊倒。”该连连长马天文、排长罗仕华在院校读书时学的都是地空导弹专业,他们也觉得想把装备学深学透,路还很长。
虽然转型突击的过程很坎坷,但老兵们心里清楚,不吃透理论、精通装备,提高战斗力就无从谈起。
他们默契“组队”,成立攻关小组,搬进一个宿舍,时常就一个问题讨论到凌晨。今年,王华利用“军职在线”自学了导弹专业相关课程,黄荣兵正备考明年的职业技能鉴定。
组织也在为他们努力创造条件。营里为攻关小组挑选了最精干的专业力量。这两年,分配到该营的大学生士兵也是优中选优。
对于未来,老兵们满怀期待——
“希望外出培训见学的机会能多一些!如果能跟着专家到演训场走一遭,肯定受益匪浅!”
“希望上级能为营连协调配备更多的专业技术骨干,补齐专业技术短板。如果有师傅带着,官兵们在转型之路上能走得更快些。”
……
今年11月,肖刚到了进退走留的关口。但他没有犹豫,申请了延期服役,并获得了批准。谈到明年的打算,肖刚目标很明确:学理论、练技术、考证书、带队伍,在转型路上继续带头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