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读《中国的河山》:有温度的锦绣河山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陈华文 责任编辑:黄敏
2022-10-29 09:26:03

有温度的锦绣河山

——读《中国的河山》

■陈华文

阅读《中国的河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令我受益匪浅。该书作者史念海毕生都在探究美丽中国的历史内涵。该书精选了史念海代表作20篇,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作者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一些仅靠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书中收录了各类注释2600条、插图60余幅,为我们认识历史上的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地理的变迁与生态的变化,深深影响着中国历史。《中国的河山》的开篇《祖国锦绣河山的历史变迁》,以相当的篇幅,全景式为中国河山进行“素描”。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往往和特定地理环境紧密相关,比如,地理和生态的差异性,使得北方适宜种植小麦、南方适合种植水稻,由此形成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经济面貌、不同的习惯和民俗,进而形成北方和南方文化的多样性。

在我国广阔的版图中,河流就如同人体的动脉和血管,文明的兴衰起落,往往和河流有着重要关系。站在宏阔的历史之维可以看出,尼罗河之于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于古巴比伦文明、恒河之于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之于中华文明,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黄河长江的起源认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国的河山》中讲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长江发源于岷山。到了明代末年,徐霞客远游巴蜀云贵等地后,纠正了这项谬误。而黄河源流问题,较之长江更为复杂,早在汉朝张骞通西域时,古人以为新疆罗布泊为河源,后来经不断考证才认定在青海。史念海提出,不能因过去的错误认识就全盘否定探究历史的过程,认识自然世界是在过程中跋涉,了解自然、梳理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

历史上河流的走向,和今天的河流有所不同。河流走向的变化,不仅折射出环境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也呈现特定历史时期生产生活、经济社会的变化。《中国的河山》中讲到,一般河流都有下切和侧蚀的作用,因此一些河流在历史上不断改道。受到气候和地质影响,黄河是中国历史上频繁改道的河流之一。史念海通过史料考证和田野调查提出:黄河改道都是发生在河南荥阳、武陟两县以东的华北平原,最北曾由天津附近入海,最南则夺淮入海。

除了黄河频繁改道,还有一些河流曾经历过改道,比如新疆的塔里木河,一百多年前还东流入罗布泊,现在则由尉犁县东南注入台特马湖。岭南的珠江本是由西江和北江、东江合流而成。西江和北江、东江曾改道,改道的地方均在珠江三角洲。河流流经的地方,由于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种植,择水而居,是人们的理想选择。而且,水上运输是古代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在诸多河流口岸,出现过充满活力的商业城镇。长江中下游的南京、杭州、扬州等地,都是与水共生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也深刻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

纵横交错的河流与湖泊,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而山脉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同样重要。地壳运动促使山脉形成,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矿石资源和生物资源。获取并利用这些资源,一方面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祁连山脉的冰雪融水,滋养了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山脉南北的草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山脉内部,则有品质优良的矿藏,如石棉矿、黄铁矿、铬铁矿等多种矿产。山脉附近的玉门油田,也在中国现代工业建设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灿烂的中华文化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书中《河西与敦煌》这一章节,对此有深入系统的探讨。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历史上不仅是绿洲,还有充足的水源。因此,古人才能用数百年时间修建气势如虹的莫高窟。而敦煌位于生态脆弱的温带荒漠区,古人在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的情况下进行乱砍滥伐、过度耕种,加重了该地区的干旱和荒漠化,这也是导致历史上敦煌从辉煌走向没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探讨历史上敦煌自然环境恶化之内因时,史念海持谨慎的学术态度。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后学继续从不同维度研究;这样的问题研究越透彻,就越能为生态脆弱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历史地理学作为交叉学科,和很多学科都具有内在关联,一个人或者一本书,无法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史念海和《中国的河山》其实也是如此。阅读本书,给我带来这样的启发:一方面,带着地理和生态知识接近历史,这样的历史更可亲可信,也更有温度和厚度;另一方面,我们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更应该全方位了解祖国山河,在行动中保护好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