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拥在基层 大家齐行动
——江苏省军政军民合力解难题
■吕高排
“网红”拥军路
坐标:无锡市

拥军公交 国防课堂 李奕儒摄
一边是浩渺的太湖,一边是秀美的城市。前不久,在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笔者坐上88路公交车,体验很多年轻人来打卡的这条“网红路”。
殊不知,当初这条路又窄又乱,一下大雨,整条路就泡在了“黄泥汤”里。
“这个条件打起仗来怎么办?”军地领导很着急。从这条路开始,他们开始了一张双拥蓝图的筹划。
地方有关部门围绕平时服务练兵备战、战时保障能打胜仗这个根本,紧贴“部队建设缺什么”“备战打仗要什么”“支援打仗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提升拥军支前的质量效益。
一家一户做工作,一处一幢拆违建,一条崭新的马路开始在太湖沿岸延伸。从沙石到水泥,从水泥到柏油;从单车道到双车道,从双车道到四车道。10余公里的双拥路,从2008年春天起,一年一个样,越变越好看。
这条双拥路和公交线看似寻常,却是一个移动的国防课堂——湖岸长路书写着助力改革强军的精彩故事,滚滚车轮记录着服务备战打仗的真情实举。
2021年“八一”期间,无锡市和驻军某部联合将88路公交车打造成“拥军示范线”。车厢内生动展示该部辉煌历史、英模事迹和强军故事等,特制拉环的正反面张贴着英模人物、荣誉连队的简介。
无锡市作为连续8次被命名表彰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城市,近年来积极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完善拥军政策增强军人荣誉感的实施意见》,全力解决部队营建设施、官兵子女入学、家属安置就业、退休医疗待遇等难题。
放眼整个江苏省,服务部队备战打仗,助力部队战斗力提升,蔚然成风。他们主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驻军部队营区建设、道路修建、水电改造等。
一扇爱的小门
坐标:南京市

小门大爱 军民情深 王龙伟摄
春日的一天早晨7点,年仅6岁半的魏东东和爸爸妈妈挥手告别,背上小书包独自朝学校走去。六七分钟后,他就走进教室。
魏东东就读的小营小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龙蟠中路,毗邻东部战区空军某部家属院。
这个小学有近400名学生和魏东东一样,是部队官兵的子女。
以前,学校和部队被一堵墙分隔开。孩子们上学,要穿过部队大门,在马路红绿灯处调头,才能到达小学门口。
“如果有一扇小门从营院直通学校,不但省时省力还能确保安全。”军地双方经过研究,按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在学校和营院之间开了一扇小门。2019年11月11日空军成立70周年纪念日,军地领导来到学校,一起为这扇小门剪彩,“军娃”们上学的安全问题迎刃而解。
南京市主要领导在许多场合明确表示,关心支持转业干部、士官安置和军嫂就业创业,优先照顾军人子女教育,才能让军人“后路”无忧,“后院”巩固,不为“后代”的事分心。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师与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等10多个中小学、幼儿园共建合作,400余名基层官兵子女直接受益,进入当地名校名园就读。
江苏省作为所有地级行政区均跻身全国百强市的省份,始终牢记“富了海边人,不忘戍边人”“富了海岛人,不忘守岛人”,拥军不遗余力、少留遗憾。去年以来,全省妥善安置800多名随军家属就业,构建起多元化的随军家属安置模式。与此同时,还出台并落实军人子女入学优惠优待政策,协调1600多名军人子女顺利入学。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对一线军队医护人员的子女、父母给予特别关爱,有力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官兵的后顾之忧。
舌尖上的幸福
坐标:扬中市

名厨传艺 官兵受益 华 斐摄
在武警江苏总队镇江支队扬中中队,笔者与53名官兵一起,品尝了一餐美食——由扬中市一级厨师莫欣兴烹制的淮扬菜。扑鼻的香味,让刚刚下哨的战士们还没进餐厅就笑逐颜开。
指导员华斐一边端上一道道菜肴,一边介绍:“这是长江拥军社邀请几家著名饭店的大厨第4次进军营为我们烹制佳肴。每一次,他们都自带助手、食材,还带着工具,不仅烹饪拿手好菜,还手把手地教官兵们做菜,让大家感受到舌尖上的幸福。”
长江拥军社创始人张康伟今年59岁,是一名国企退休干部。他首次进军营,给官兵送上了自己创作的菜谱《扬中21味》。没想到,官兵们说:“光看书,我们学得吃力,能不能让厨师来部队演示,现场传经送宝?”张康伟很快请来4位烹饪大师,现场制作了几道大菜。
“扬中21味”进军营,只是长江拥军社开展拥军活动的一个缩影。拥军社成立3年来,足迹遍布扬中军营,每月有活动,年年有创新:“扬中21味”进军营,把美食美味送给亲人子弟兵;法治拥军,把官兵需要的法律援助送到军营;文化融合,让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军营翰墨留香。
扬中市许多拥军故事,在全省闻名:西来桥镇新程村75岁的黄贤平,50年间先后送6位亲人参军;紧邻渡江战役七烈士纪念碑的八桥镇万福村,连续67载送优秀青年参军入伍。
只有全社会发动,才能汇聚双拥工作强大合力。据悉,江苏省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部队,“走边防看亲人”“城舰共建”“情系边海防官兵”等双拥共建活动成为品牌;多地积极建立爱国拥军基金会、拥军联盟等社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爱国拥军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军人军属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关爱在末端 尊崇更暖心
——辽宁省社会化拥军频出实招
■王 丹 李大春 迟 锋
军属住院有人陪
坐标:辽阳市

军属就医 温馨如家 谢 平摄
3月30日,年逾古稀的军属刘卫国因病住院。令他颇感意外的是,因为军属的身份,住院有免费车辆接送,住院期间有专人陪护。
原来,由辽宁省辽阳市老兵医院开设的军属病房,专为军属及其他优抚对象提供特殊优待服务。
2017年,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孟子谨带领30多名退役军医创建了“老兵医院”。全院医护人员80%以上为退役军人,有的参加过国际维和,有的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和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
“你在部队尽忠,我在家替你尽孝。”该院行政管理负责人王运利介绍,医院从2020年8月起推出军属病房特护服务,提供医生、护士、生活助理员、患者“四位一体”病房护理。
住院大楼里,军属患者在生活助理员陪同下聊天、散步。军属病房内,患者在安静的环境里接受治疗,生活助理员穿梭于各个病床前,为患者提供清洁、翻身、按摩等各种服务。
“阿姨中午想吃什么,我等会儿帮您端上来。”在中医科病房,57岁的患者董春玲躺在床上,一位女生活助理员一边帮她剪指甲,一边陪她聊天。董春玲介绍,自己老伴去世,儿子在陆军某部服役,老兵医院军属病房帮她解决了大难题,在这里住院很安心,儿子也少了份牵挂。
在骨一科病房,因肋骨骨折住院的军属吕峰说:“护士一天24小时都在病房陪护,吃饭、洗脸、漱口,甚至洗脚都由专业人员帮助完成。”吕峰坦言,感觉住院跟在家里一样温暖。
走进医院,只见“双拥示范医院六项就诊服务”和“双拥示范医院六项特需服务”等12项拥军承诺,以展板形式摆放在醒目位置。2021年3月,辽阳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老兵医院“辽阳市双拥示范医院”牌匾,院长孟子谨被评为“辽阳市十大社会突出贡献人物”。
军嫂带娃不再难
坐标:阜新市

军嫂带娃 温馨辅导 迟 锋摄
每天下午4点半,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育新社区工作者、军嫂李薇薇都提前半个小时下班,前往民族街小学接女儿放学。
这是阜新市做好军人家属就业创业保障工作的同时,实施在岗军人家属弹性工作制带来的新气象。
“既要上班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是大多数年轻军嫂面临的难题。阜新军分区和当地人社部门调研了解到,全市有百余个这样的军人家庭。
为解决在岗军嫂的实际困难,军地相关部门很快下发《关于对在岗军嫂群体实施弹性工作制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单位单独建立在岗军嫂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工作制:军嫂在接送孩子上下学时段,可随时离岗,家中遇有急事可随时请假,占用时间采取加班等形式弥补;推行换岗调整制度,对于工作任务比较重、时间要求比较严的岗位上的军嫂,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由单位内部适当调整;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远的军嫂,由个人申请,按照人事管理制度,同等条件下优先交流到本系统离家比较近的单位。这一举措,让军嫂们做到了带娃、工作两不误。
“以前,孩子放学后交给课后班‘托管’,可‘双减’政策实施后,课后班停办了。正愁孩子没人管,单位通知我可以弹性上下班,接送孩子的难题迎刃而解。”军嫂张玉惠说,自己每天早晚各用半个小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占用时间利用加班补回来,从没因接送孩子而耽误工作,工作上反而更努力。去年,她还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阜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介绍,近两年来,全市有10名在岗军嫂像张玉惠一样受到上级表彰奖励,有5人被提拔到正科级以上职务,另有3名军嫂走上社区领导岗位。
老兵就餐不犯愁
坐标:锦州市

军休干部 温馨就餐 冯安心摄
“不用上街买菜,不用开火做饭,每天只需十几块钱,就能吃上营养餐。”3月29日,年过八旬的军休干部赵怀山面对探望他的军地领导,说起辽宁省锦州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为军休干部开办的4个“老兵小食堂”,赞不绝口。
在锦州市,有610多名与赵怀山一样的军休干部享受这一特殊保障。“这源于锦州2020年初广泛开展的‘我为双拥模范城创建作贡献’活动。”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介绍,为了继续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各县区各单位纷纷献计献策。“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高龄、独居、空巢等情况特殊的军休干部要提供重点照顾。”锦州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孙宝来介绍,“我们经过反复调研,决定开办‘老兵小食堂’,提供就餐服务。”很快,他们在军休干部居住相对集中的地点相继开办4个“老兵小食堂”。运行过程中,厨师、服务人员费用一律由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负担,就餐费均为成本核算,不多收军休干部一分钱。
“这口热乎饭吃得真舒服。”军休干部刘恩启说。老伴去世后,子女一直不在身边,他一个人常常做一顿能吃好几天。“还是‘老兵小食堂’饭菜好,省事省心省力还省钱。”
在锦州市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三楼的“老兵小食堂”,当天菜谱上有酱爆鸡丁、醋熘白菜、香菇油菜、红烧鸡腿块、虾酱炒鸡蛋,花样繁多,价格便宜。中午11点半开始,陆陆续续有军休干部前来就餐。
“老兵小食堂”就餐大厅整洁宽敞,膳食搭配营养科学,很受军休干部欢迎。据了解,根据军休干部的特殊需要,“老兵小食堂”还及时推出了送餐服务。
看似婆婆妈妈的事都抓到了关键点
■徐照祎 朱 蕊
孩子上学,老人吃饭,出行乘车,生病住院……这些看似“婆婆妈妈”的事,无不关联着军人军属的生活,检验着社会治理的成果。
双拥在基层,关爱在末端。在全国很多地方,军民合力解难题,社会化拥军频出实招,从细微之处关爱军人军属,厚爱优抚对象,让我们领略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双拥魅力,感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行的双拥经验。
也许有人会问,看似婆婆妈妈的事为何抓到了关键点?
情之所至,甘之如饴,答案自然就在意料之中。
看似婆婆妈妈的事,不小看。看似不大的事,实则攸关军人军属的切身利益。军人军属越是自觉牺牲奉献,全社会越要主动关心厚爱。这些年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伴随部队移防换防,军人军属面临的现实问题引发各方关注。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帮助解决好后代、后院、后路“三后”等难题,才能让更多军人后顾无忧,轻装上阵。
看似婆婆妈妈的事,不拖延。人生不同阶段,常常会面临不同难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军队以青年为主体,诸如子女入园入学、军嫂就业创业、个人退役安置等现实难题,常常困扰军人军属。军地合力携手,相向而行,只有坚持不积压、不拖延,善于清库存、理旧账,才能及时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尽量不让新的矛盾产生新的困扰。实践表明,基层双拥工作兼顾眼前与长远,更能赢得广大军民发自肺腑的拥护和支持。
看似婆婆妈妈的事,认真办。越是能够把具体事情做好,广大军民越能从中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在解决具体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基层双拥工作特点和规律,主动把解决一时一事的具体方法上升为制度规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因人设事、事因人变,真正走出临时观念,告别临时做法,让更多军民直接受益。
当年,为帮助“红小鬼”学文化,红军在长征路上发明了后背贴大字、边走边看、边看边学的“看后背识字法”;为帮助抚育革命烈士和各级指挥员的后代,“马背上的摇篮”成为几代人的记忆。今天,我们在看似婆婆妈妈的事上用心用情、用智用力,既是对军人军属负责,更是为强军兴军作贡献。
(作者单位:陆军防化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