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谁能拒绝一只穿冰糖葫芦外壳的大熊猫呢?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于雅倩 责任编辑:张硕
2022-02-17 23:51:36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有多火?

从不追星的编辑也被动感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情。

 

为了买到冰墩墩,大家有多拼?

有人凌晨一点在专卖店排队,连夜排队10小时。

“一墩难求”成了网络热议话题。

几十个热搜全天霸榜,无一日不见墩。

说一句,“冰墩墩”现今顶流,没人反驳吧。

想知道你的“梦中情墩”咋来的吗?

 

2018年8月,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正式面向全球征集。

10月10日,冬奥组委宣讲团来到广州美术学院进行宣讲。

当时距离截止征集,只剩1个月左右时间。

时间紧,任务重。

“没见过下雪”的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由此开启了创“墩”的艰难历程。

 

教授曹雪牵头组建设计团队,原本12名成员都是做平面设计的,

后来又增加了两名做3D设计的老师,

曹雪希望吉祥物的设计不仅是静态表现,

还能更具动感、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事实上,最初入围的作品形象并不是现在大家看到的熊猫,而是冰糖葫芦。

后来,设计团队发现以冰糖葫芦呈现、承载国家形象,分量不够。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团队反复尝试,

将冰壳里的形象改为麋鹿、老虎、兔子,

各种创意不断被提出又被推翻,

最后,国宝“熊猫”形象脱颖而出。

 

创作的过程就是解题的过程。

用熊猫做吉祥物的太多了,

要怎么与以往不同,又和冬奥会匹配?

只有“冰壳”的熊猫形象还是太单一,

设计团队再次前往冬奥组委。

在数轮头脑风暴后,一个想法出现了。

设计团队将“冰丝带”国家速滑馆的造型扣在了熊猫脸上。

他们还把代表互联网时代的5G概念加入其中,

围绕冰晶外壳和流动线条带来的速度感,

彩色光环被打造成可以赋能的能量环。

 

“冰丝带”流动的明亮线条让整个形象焕然一新。

自此,冰墩墩有了色彩,变得更加温暖。

 

在创作过程中,设计团队对于细节有着极致的追求。

冰墩墩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

冰墩墩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代表着举办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

熊猫背后,连接两个胳膊的黑色部分,组成雪板的形状。

为创作捕捉灵感,设计团队派出成员飞赴四川熊猫基地,近距离观察熊猫的姿态。

在观察中,他们发现熊猫是白尾巴,走路内八字,

设计团队便改变尾巴颜色,将“冰墩墩”调整为“内八字”,

这样更符合熊猫宝宝走起路的姿势。

“冰墩墩”招手的动作,

身体是微微往前倾的,

有点像宝宝站不稳的感觉。

憨态可掬、温暖人心。

 

考虑到创意来自冰糖葫芦,

在北方京津地区,

糖葫芦也叫“糖堆儿”。

于是,“冰墩儿”这个名字被提出。

但后来考虑到部分南方地区和国外很难发出卷舌音,

最终“冰墩儿”改为“冰墩墩”。

 

根据历届奥运会经验,

吉祥物的主要目标消费者是9岁左右的孩子。

于是北京冬奥组委在2019年,

特地请了240个孩子来投票。

为了保密,

并没有告诉孩子这是什么,

也没有任何指引和暗示。

当时冰墩墩身上的冬奥会徽标志被去掉了。

为了公正,同时也为了干扰视听,

工作人员特意在网上下载了两个可爱的卡通形象,跟冰墩墩贴在一起,

让孩子们自己选,喜欢哪个就贴上一票。

最后,230票都投给了冰墩墩。

 

2019年9月17日,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发布。

“冰墩墩”成了冬奥会吉祥物。

小小的冰墩墩,咋就有这么大的魅力?

“首先与人共情,才能煽情,才能爆款。”曹雪说。

冰墩墩就是用好的视觉语言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爆款。

 

传统物件用在今天的文创产品上,就叫国潮?

曹雪认为,平面设计不能“平面思维”。

曹雪强调,“我们要向过去挖宝,寻找中国文脉,但不是简单把祖宗的视觉元素贴在产品上。要尊重中国文化,真正地去读懂中国。”

 

如今,各大工厂复工,大批“冰墩墩”正在加速生产中。

13日下午,满载着大批冰墩墩的物流车辆

陆续抵达北京顺义区的货物库房

此次冰墩墩的后备储蓄非常充分

种类十分丰富。

距离大家“一户一墩”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现在,冬奥会已经进入尾声。

还在新闻中心的编辑,在记者群里看到了这样的动态。

按捺不住好奇

点开了这黑底白字的头像

……

好家伙,直呼好家伙!

……

诸位同仁,各位“网友”

一定要耐心等待

衷心祝愿各位“一人一墩”“一户一融”的美好愿望早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