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名驻守边疆的老兵的人生攀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徐 青责任编辑:尚晓敏
2023-02-20 09:09

攀 登

■徐 青

每次给三级军士长张鹏理发,装备操作手牛伟鑫用的时间都比较长。自从义务给战友理发至今,站里几十号人,上至站领导下至新战友,每个人发际线的高低、头发的厚薄,他心里门儿清。可给张鹏理发时,牛伟鑫总是前看后看、左看右看,手上也格外小心,生怕推子进头发的角度大了、剪刀进得深了……张鹏的头发越来越稀疏了,牛伟鑫想尽量多地给他保留一些。

大年三十,张鹏是会餐后请牛伟鑫帮自己理发的。原本计划腊月二十九做这件事情,“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这是湖北老家的风俗。可腊月二十九晚上,张鹏急匆匆吃了几口饭,就去了办公室。第二天,也就是大年三十上午,他得随小分队去巡检高压输电线路,下午要组织装备抢修维护演练。前者,他本可以不去,但电是装备的血液,作为全站最老也是经验最丰富的同志,不亲自走一趟,他心里没底。但要参加上午的巡检任务,就得提前挤时间把下午的演练方案做出来。

下午的装备抢修维护演练,张鹏是主角。装备的稳定运行是完成任务的前提,所以每逢长假,应急演练必不可少。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坐在电脑前,张鹏的工作效率很高,演练计划制订得详尽细致:列出装备在高寒地带可能出现的故障清单、拿出处置方法、设计针对性演练方案……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等张鹏做完方案,一抬头才发现墙上的时钟已经指向凌晨三点了。走出办公楼,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显示是-17℃到-27℃,但体感温度更低,他裹了裹迷彩大衣。

每次夜深人静走出办公楼的时候,院墙拐角犬舍里的“大帅”都会给他打招呼。它小时候生病,张鹏曾抱着它到医院打点滴,它熟悉张鹏的气息。

“晚上加鸡腿,给你过年。”话刚说出口,仿佛就被冻在了嘴边,但张鹏感觉“大帅”听懂了。

万家团圆日,战备关键时。吃过早饭,巡检分队就走向了雪原。这次的巡检点都在积雪覆盖的山腰或山顶,张鹏认为“斜拉的绳子中间断”,于是自己走在队伍中间,前推后拽地把队伍连接在一起。走在后面的中士项常委发现张鹏走得有些吃力,便关切地询问:“班长,是不是昨晚没休息好?”张鹏笑着摇摇头:“没事。”

张鹏所在的战略支援部队某分站驻守在祖国西北边陲。这里,夏天地烫脚,冬天风透骨。每年的数九寒冬,厚厚的积雪覆盖了山野,也覆盖了巡检分队的巡检点位,每走一步都很艰难。行进在没膝深的雪地里,一脚下去,雪就进了作战靴,袜子与靴子很快冻在了一起。每走一段,大家就不得不停下来,扒拉出一块场地使劲跺脚,再彼此帮着把靴子拽下来,拍打出里面已冻成冰的积雪,再继续向上跋涉。

这些年来,张鹏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跋涉攀登。不管再苦再累,他都没有放下肩上的担子。面对新任务、新人员、新装备,作为组织指定的“总教头”,他知道积雪下面有坑有沟也有坎,只能靠一脚一脚试探,踩稳再迈步,蹚出一条路来。

这副担子他原本可以不用挑。改革调整时,组织本来是打算让他去内地部队的。他找到领导,很认真地说:“我觉得回内地离家是近一些,但那边单位毕竟在大城市,有社会依托,人员培养比这边方便得多。想来想去,我还是想留在边疆,这边更需要我。”

作为新组建单位,人从不同部队汇聚而来,阵地新修建、装备新调配,一切都得从零起步。从装备的进场组装、调试运行,到阵地的建设调度、监理把关,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节点把控,工作紧张繁杂,张鹏每天忙得像陀螺。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他一直保持着攀登的姿态。

二级上士郭俊鹏记得,单位建设初期,大家自己做饭,住彩钢板工棚,除张鹏外,最老的骨干也才是第5年的兵,加之原来都没有接触过新装备,又没有技术干部,担子基本上压在张鹏肩上。新装备终于安装完毕,为检验性能和运行稳定性,需要连续开机168小时进行试验。“张班长在阵地之间两头跑,来回40多公里,上午、下午、晚上,一天至少三次。同时,还得进入装备内部七到八次进行观测、应急处置和数据采集。”郭俊鹏回忆道。

试验如期完成,装备投入了使用,可问题又接连出现。大家虽然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但运行中的装备温度一直降不下来。那段时间,张鹏把厂家技术人员的电话都打爆了,拿着采集的数据与对方讨论。对方被问得有点烦了,只能回一句话:“装备总体设计就是这样的。”

当然,研发单位的数据是实验论证得出的,但总体设计是理想值,实际运用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新情况。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那段时间,张鹏白天在现场,晚上在办公室,最后研究出的结论是厂家在高寒地带实验论证不够。他把装备液压泵减了一个,温度马上就正常了。之后,张鹏发现并解决了装备在特定地域的40余次故障,为厂家后续对装备升级改造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张鹏有14本大开本的学习笔记,每一本扉页上都写着同样的一句话: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这已经成为他的人生信条。他常对战友们说:岗位就是战位,不努力无法胜任,不拼搏打不了胜仗。

在装备运行初期,性能不稳定,经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有一天晚上,所有信号毫无征兆地突然消失。张鹏从晚上八点半一直排查到凌晨四点,故障才排除。想起那一幕,项常委至今非常感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天气,穿厚了不方便操作。发着高烧的张班长二话没说,脱了棉袄上前排查故障,清鼻涕在鼻尖上都冻成了冰吊子。在他眼里,自己的健康没有装备的健康重要。”

人对装备了解得越充分、操作得越熟练,打赢的几率就越高。为了驾驭新装备,张鹏曾被组织派去研发单位实地学习了三个月。那段时间,他白天同厂家师傅泡在一起,调试设备、测试指标、解决故障;晚上或周末师傅加班时,他也紧随其后,唯恐错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哪怕工作到再晚,他也坚持自我梳理总结,把一天学习所获以自己所能理解、方便后续查看的方式整理出来。遇到不能理解或者理解不透的问题,他第二天马上向专家请教。专家都是业内翘楚,欣赏他身上这股爱学爱钻的劲头,对他的帮带都很用心。学习期满,研发单位总工程师真诚地对张鹏说:“你三个月学的东西比别人一年掌握得还扎实!”

作为全军第一批直招军士,张鹏入伍前在一家网络公司写程序代码、开发软件。这些年,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受到,战斗力是练出来的,也是学出来的,对尖端装备的充分了解和科学使用关乎战斗力提高;只有把拳头练硬,才能决胜疆场。几年来,他主持编写了《某型号装备操作规范》等100余份基础性规范性规章;参与完成的某项目综合处理系统,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大年三十下午的应急演练完成得非常圆满。

演练结束,已是晚上7点多了,雪原那头远远地传来爆竹声,年的味道越发浓郁起来。和战友们吃完团圆饭、给“大帅”加了鸡腿,张鹏去找牛伟鑫剃头。

头发是2012年、他当兵第4年开始逐渐脱落的。“当时没结婚,还比较注意形象。去医院看过,医生说毛囊没事,要少熬夜,压力不要太大,就开了点药吃,也用了些防脱发的洗发水。结婚后,没管那么多了,现在更加‘聪明绝顶’了。”张鹏自嘲地笑着说。

张鹏的话逗乐了牛伟鑫,但牛伟鑫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这一次他理得更加用心。过年了,他想给张班长理得更精神一些、帅气一些。

理完发,张鹏拨通了视频电话,他要与女儿桐桐通个话。西北边陲与内地有时差,电话打晚了,孩子就睡了。

女儿6岁了,老说他是“手机里的‘叔叔’”。当兵17年,12个春节是在战位上度过的,孩子从3岁开始叫他“叔叔”,一直叫到了现在。任凭妻子怎么诱导、怎么许愿,那一声“爸爸”,女儿就是叫不出口。他不愿为难孩子,止住了妻子的努力,“就当小妮子手机里的‘叔叔’吧,也习惯了”。

好在这两年女儿和他亲近多了,在他面前成了个“小话痨”。今年过年,他兑现了对女儿的承诺,从网上买的芭比娃娃在腊月二十九下午送到了女儿手里,女儿开心极了。看着手机屏幕里,丫头抱着娃娃转着圈地跳舞,小嘴吧嗒吧嗒地说个不停,他享受极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和女儿通完话,张鹏出了门,准备对装备系统再巡查一圈。夜色如水,他仰头望了一眼高悬夜空的繁星,想起装备操作手叶根深对自己说的话:“张班长,我要向你学习,做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自己发光,也照亮别人。”张鹏微微笑了,他裹紧大衣,快步向装备阵地走去。茫茫雪原上,一行深深的脚印向前延伸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