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跨越
圆梦“太空家园”,没有什么难关不可逾越
一年前,也是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也是在同一座发射架上,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开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征程。
短短一年时间,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3艘载人飞船陆续发射升空。
在不远处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神舟十五号飞船,正在静静等待那句“点火”。
每一次飞天,都是一次新跨越。每一次跨越,都标识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高度。
中国人在太空的旅程,从68小时到15天,用了5年;从3个月到6个月,只用了不到4个月。
从0到1的跨越,最为艰难。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60多年来,他最深刻的体会是:“你要发展要强大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如今,戚发轫院士欣喜地看到,在许多领域,中国航天人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货运飞船,是空间站的地面后勤补给航天器。2022年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交会对接。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装载着航天员系统、空间站系统等各系统共计200余件货物,携带补加推进剂约750千克,上行物资总重约6000千克。单就运力而言,天舟四号堪称世界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的货运飞船。
此外,天舟四号还具备承担空间站姿态轨道控制、并网供电以及空间站遥测、数据传输支持等空间站运营支持任务的能力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支持能力。特别是“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具备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能力,在世界现役货运飞船中“独此一家”。可以说,天舟四号是世界上在轨支持能力最为全面的货运飞船之一。
空间站建设阶段,“验证”成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个关键词。
“载人航天是航天领域技术难度最大、系统最复杂的工程。要建好一个国家太空实验室,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组织能力、保障能力,还需要有创新精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很多技术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第一次。”
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第一次跨出舱门,迈出中国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浩瀚太空,翟志刚向全国人民报告:“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他身着白色舱外航天服挥动五星红旗的画面,成为许多人脑海中难忘的场景之一。
13年后,翟志刚再一次出舱。与第一次不同,他站在我国自主研发的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上,完成了更加复杂的舱外作业。
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任务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实现载人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首次在轨全面系统地验证了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
神舟十四号任务,即将创造更多“首次”。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的消息,在即将到来的6个月太空飞行中,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需要迎接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的对接,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的组建。组建过程中,空间站将经历3次分离撤离、9种组合体构型、2次转位,以及5次交会对接任务。除此以外,航天员还会按照指令进入两个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并借助问天实验舱上的气闸舱,进行出舱任务。
戚发轫院士曾说,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但还不是航天强国。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还需要在很多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
不难想象,未来,将有更多难题等着中国航天人去挑战。圆梦“太空家园”,没有什么难关不可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