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制造强国筑牢发展根基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辛欣 发布:2022-01-09 08:52:49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分量

◆ 从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制造业提振发展作出明确部署,到“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单独成篇,国家围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等多个维度,分阶段、分领域明确一系列举措和行动,为建设制造强国指明路径和方向

◆ 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4700多家“小巨人”企业、近6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

◆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9年多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聚焦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等基础领域,强化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系列举措让中国制造“骨骼”更加强健、后劲愈发充足

◆ 日前,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的《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5~2020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由105.78增长到116.02

◆ 从对制造业产业链进行全面系统梳理、找准薄弱环节和风险点,到各地加大对“链长制”的探索,再到国家层面开展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一系列精准、切实举措,旨在变稳链难题为成长良机,化稳链焦虑为强链士气

这是大国迈向强国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迈上100万亿元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居世界第12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离不开大国制造的坚实支撑。

这是新征程上赢得主动的坚实路径——加快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厚植中国经济发展根基和竞争优势,持续放大创新第一动力……做大做强制造业,不断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指明方向、作出部署。

大国制造气象万千,为中国经济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坚实基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制造强国建设正不断迈上新台阶。

固本培元 扎实筑牢强国之基

仰望太空,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新阶段;俯瞰大地,白鹤滩水电站如同“白鹤”起舞金沙江;复兴号高铁列车驰骋青藏高原……新时代中国发展突飞猛进,离不开大国制造的坚实基础和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夯实物质基础、筑牢大国制造这个坚实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分量。

从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制造业提振发展作出明确部署,到“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单独成篇,国家围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等多个维度,分阶段、分领域明确一系列举措和行动,为建设制造强国指明路径和方向。

9年多来,中央紧紧抓住制造业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制造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可靠保障,为中国经济破浪前行打下坚实基础。

固本培元,制造大国地位更加稳固——

一台台无人搬运车在仓库内穿梭,数量众多的汽车零部件实现了精准存储、拣选和出库;数百个机器人灵活旋转、搬运、组装、焊接……长安汽车重庆生产、仓储车间忙碌运转。

尽管全球经济遭遇“寒冬”,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旧马力十足。2021年1至11月,产销量同比增长均为1.7倍。

汽车产业的繁荣见证了一国制造业的变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增长,工业体系加速完备,制造业实力显著增强。

看基本面,2012年到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26.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

看体系,我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看竞争力,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4700多家“小巨人”企业、近6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力持续攀升。

“通信设备、工程机械、高铁等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全球,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说,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稳固。

坚实脊梁,大国重器亮点纷呈——

“嫦娥五号”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奋斗者号”万米海沟成功探底,刷新我国太空深海探测新纪录;“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创了我国自主独立全球卫星导航的新纪元;世界首台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重大装备制造实现新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重大工程星罗棋布,每一项重大工程都是全面系统的建设和推进。

港珠澳大桥创造了400多项新专利,多项世界之最;水陆两栖飞机AG600近120万个标准件、98%的结构及系统零件全部由国内研制提供;复兴号高铁囊括了新材料、先进动力、计算机等诸多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很多重大工程都创下多项世界首次,成为一步步攻克核心关键技术的真实写照,为我国在诸多高科技领域的探索打开了通道。

优化升级,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化解过剩产能取得重大成果,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钢铁行业去产能1.5亿吨目标。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47.1%,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广泛应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20%左右。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积极迈进,向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型步伐日益加快。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2020年分别达到52.1%、73.0%,协同研发设计、无人智能巡检、数字工厂、智慧矿山等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制造业整体面貌发生巨大变革,制造大国地位更加稳固,中国经济基础更加夯实,为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基石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说。

▲ 2022年1月6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机械臂拖动下以核心舱节点舱球心为圆心进行平面转位 郭中正摄

创新驱动 “中国创造”不断涌现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归根结底要靠创新。

“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创新在制造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依靠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加速转向“中国创造”。

研发小体积除银滤芯,助力实现“无废水”的航天净水目标;改变滤芯结构,实现水温、水量的精准控制……太空生活和作业中,即便是小小的净水设备,都饱含创新分量。

2021年12月9日,随着“天宫课堂”开课,中国空间站“太空厨房”的饮食饮水场景揭开了面纱。

参与研制“太空厨房”的九阳有关负责人说,一个符合航天标准,能够应对太空极端环境和飞船载荷的“太空厨房”背后,是对每一个零件细化拆解、对比择优,经历了数百次专家评审、数千次模拟试验、数万次寿命论证。

无论深空探测及配套设备的研制,还是量子通信打开对智能世界的探索,小到一片材料、一个芯片,大到重大装备、新型基础设施,创新始终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9年多来,坚持创新驱动,大国制造的竞争力不断厚植。

——聚焦关键共性技术,用科技筑牢中国制造的根基

在一粒米上铣出56个汉字,在一根头发丝上铣出7个字母……不久前,中国五矿所属中钨高新金洲公司成功研制直径0.01毫米的极小径铣刀,实现上机加工。

铣刀的精细度在一定程度上标注着一国制造业基础工艺的水平。“这项新突破将极大助力电子信息、医疗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质量升级。”金洲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关键环节“杀手锏”,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9年多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聚焦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等基础领域,强化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系列举措让中国制造“骨骼”更加强健、后劲愈发充足。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总数、研发经费支出均比2012年翻了一番,有效发明专利申请数增长两倍多,产业创新能力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推进结构升级,用创新加速迈向产业链更高端

山西太钢,全球最大不锈钢企业。2017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走进这家企业考察调研。

第一次考察,企业刚刚经历去产能之痛。三年后,太钢涅槃重生,全球最薄“手撕钢”供不应求。

“百炼钢做成绕指柔”,以太钢为代表,中国钢铁行业实现深刻转型,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重点是解决结构性问题。9年多来,我国将创新与产业转型紧密结合,以非同寻常的力度推进动能转换。

从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到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明确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当下,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0年的15.1%、33.7%,先进制造引领带动性显著增强;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时期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十三五”时期进一步下降16%;

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先、重点应用到制造业。截至2021年6月底,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中,工业软件不断加深应用,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连接设备数超过7600万台套。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制造业结构不断升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文凯说。

——制造版图不断优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扎实基础

2020年12月29日,当3000多台笔记本电脑装满最后一辆物流车,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全年营收突破1000亿元——合肥“千亿企业”宣告诞生。

新型显示、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围绕“芯屏器合”的产业战略加快布局,2020年合肥GDP突破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50%。

合肥是我国制造业格局不断升级的写照。近年来,不少地方在立足自身禀赋的同时打破传统,打造创新生态,将自身融入区域协调发展。

湖北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湖南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在上海成立,携手打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联盟……区域发展空间释放,产业格局不断优化。

大型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上平台,共享开放的合作模式趋势显著。4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4700多家“小巨人”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所在细分行业和领域的标杆。

从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到省级、市级创新中心,从产业链到产业生态,大企业引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创新生态不断形成和完善,创新效能随之提升。

“中国已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中国制造通过双循环既促进产业有效运转,也进一步抓住全球产业链分工调整的机遇。”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看来,聚焦制造业的持续发力,不断夯实中国经济根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扎实基础。

▲ 2021年4月2日,重庆金康赛力斯两江智能工厂焊装车间,点焊机器人对车身线进行焊接作业 黄伟摄

紧扣高质量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日前,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的《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5~2020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由105.78增长到116.02。

“十四五”时期,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在此背景下,不遗余力做强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对于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目标,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研判大势,加强对制造强国建设的统筹谋划:着力扩大工业有效投资需求,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务实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和绿色制造工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统筹协调,一系列决策部署相继出台,为“十四五”制造业发展指明方向。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破供给约束堵点,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近年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制约和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每条“链”上有“链长”负责协调,龙头企业作为“链主”带动行业。湖南株洲,针对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链设立“链长制”,梳理短板弱项、协调解决问题、带动中小企业成长。

从对制造业产业链进行全面系统梳理、找准薄弱环节和风险点,到各地加大对“链长制”的探索,再到国家层面开展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一系列精准、切实举措,旨在变稳链难题为成长良机,化稳链焦虑为强链士气。

2021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2.2%,规上中小企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21.5%和30.4%,前三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7.4%……压力挑战下,中国制造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稳步向前。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以创新驱动为关键,在进一步明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同时,把更多目光放在培植优质企业、释放市场活力上。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强,产业才能强。

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大企业存在“大而不强”现象,在质量效益、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生态控制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有待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弱,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问题增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加大对恶意拖欠账款问题整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支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一系列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相继出台。

——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环境,支持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生态控制力的大企业。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公共服务,鼓励支持中小企业专注主业、深耕细作、强化创新,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导大企业发挥在资本、品牌和产供销体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与中小企业深度融合、相互嵌入式发展,形成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融通发展生态,带动产业创新、制造、服务能力提升。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更加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更加主动对外开放。

目前,我国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130万个,5G终端用户达到4.97亿户。“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已在采矿、电力、钢铁等22个重点行业深度应用,快速推广。

“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完善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突破一批智能部件和装备,拓展工业大数据应用场景”,工信部将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拓展作为2022年重点任务进行部署,同时明确,稳妥有序开展5G和千兆光网建设,加快5G在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

推动制造业全方位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尽管面对压力挑战,从中央到地方、从市场到企业,紧紧扣住高质量这个关键词,制造强国建设步履铿锵。

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完整产业体系和齐备配套能力,其中蕴藏了无数创新的力量。新起点上,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国制造将不断突破发展瓶颈,谱写制造强国建设新篇章。

刊于《瞭望》2022年第2期(记者 张辛欣)

责任编辑:尚晓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