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历史主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重塑新时代中国经济述评
新华社记者
2012-2021,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走过9年征程,中国经济站在了怎样的历史新起点?
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020年成为第一大外资流入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星河灿烂望北斗,勇立潮头逐浪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新轨道阔步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领航定向,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建党百年之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总结”——《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举世瞩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决议对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如是概括。
这是广西钦州市钦南区沙埠镇船埠环村的冬日虾塘景色(11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让世界为之瞩目的发展成就,有着更多生动注脚:2020年,全球疫情冲击下,中国成为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中国从2013年的第35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
历史长河静水深流,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展现壮阔的新航程。
时针拨回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新世纪以来首次滑落至8%以下,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忧显现:
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片面追求速度规模、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影响,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问题是时代的号角。
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对于发展这一永恒主题,新时代中国领航人在深邃思考和深刻实践中,探索破题之道。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做好经济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潮头掌舵,不断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回眸9年历程,这一主线愈加鲜明——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定期调研,研究分析经济形势,决策重大经济事项;中央财经委员会(领导小组)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及时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改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作出部署……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护航中国经济迎难而上、稳健前行。
“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11月23日,“连云港—二连浩特—莫斯科”中欧班列在江苏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整装待发。新华社发(王健民 摄)
沧海横流显砥柱。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面对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单方面挑起并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运筹帷幄,亿万人民团结一心、沉着应对,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重塑中美经贸关系,中国经济这片大海愈加辽阔深邃。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沉着应对、科学决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中国在全世界“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充分发挥了定海神针和领导核心作用。
“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的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五点规律性认识中,这一重要论断居首位,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深刻共识。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洞察发展大势,深刻把握规律,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领航定向——
“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总结。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从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到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提出新发展理念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面对种种风险挑战,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稳”和“进”的辩证统一……
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出发,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经济如何看、怎么办、如何干、为谁干的重大问题,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突破、新发展。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下,中国经济发展不断鸣奏新的华彩乐章:
向“美”而行——
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20年达到54.5%;“三驾马车”动力加快转换,外贸依存度由2006年的67%下降到2019年的近32%,内需贡献率有7个年头超过100%;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12年以来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4.4%,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0年的15.1%。蓝天更多,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提高至87%;河流更清,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提高到83.4%;家园更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
这是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孔当村一景(2020年10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中国发展“美”起来。从总量之“美”到结构之“美”,从生态之“美”到生活之“美”,民生有保障的“好生活”与精神充实愉悦的“美生活”相得益彰。
笃“实”夯基——
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坚决遏制脱实向虚,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进步,把农业“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巩固和发展全球最全工业门类,打造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将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作为强健经济的筋骨,以实实在在的劳动创造价值,为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求“效”有为——
以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塑为关键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各类市场主体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更好发挥政府不可或缺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兼顾效率与公平,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
中国经济治理之“效”的背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开创性地建立并不断丰富完善与中国国情契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日益显示强大生命力与制度优势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以“协”善治——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不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成为普遍遵循;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步履坚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更加明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更具中国特色的新阶段。
“共”富“共”赢——
从夯实就业“民生之本”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从农村“厕所革命”到城市垃圾分类,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到推行药品集采、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迈出新步伐,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更加彰显。
在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九牧王西裤智能化生产车间,工人在自动化西裤吊挂流水线上作业(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大潮澎湃,新时代气象万千。
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大思路运筹大棋局,以大格局应对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推动中国经济航船劈波斩浪,开拓新的辽阔海天。
理念为钥,全面开启关系全局的深刻变革,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2021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为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上的“开年第一课”,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十四五”开局把准发展方向,统一思想认识。
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南锣鼓巷雨儿胡同,入户考察,嘘寒问暖;下午,来到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听取水资源及污水、垃圾、雾霾治理总体情况介绍。
“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大气污染防治是北京发展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总书记的话引人深思。
彼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增长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资金脱实向虚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凸显。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公开提出“新常态”概念。
此后一系列重要场合,总书记对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判断进行更加深刻的阐述,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厘清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做好经济工作,贵在把握规律、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中老铁路首发列车驶过中国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境内的元江双线特大桥(12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也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
“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深刻内涵。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全面开启——
以创新驱动重塑发展动力。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像当年攻克“两弹一星”一样,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3月31日清晨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从中国高铁奔驰神州大地,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到“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开通,5G取得突破性进展,从量子、干细胞研究深入“无人区”到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
9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让创新泉源持续涌流。
以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祁连山,守望河西走廊绵延千里的生态屏障,曾因“黑色增长史”导致冻土破碎,植被稀疏,局部生态严重破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下,祁连山经历“史上最严”整改,祛多年沉疴,还欠账旧账,迎来由黑变绿的底色之变。如今,沿线布局新能源产业“风光无限”,逐步兑现“富足之变”。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向世界宣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美丽”一词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一系列顶层设计映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在协调发展中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在开放发展中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在共享发展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持续回答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问题,引导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展现新气象。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
踏上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正引领中国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宽阔大道——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传递一个鲜明指向:“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发展主题要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新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活力充分释放。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这一重大变化,彰显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系统集成,整体推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不失时机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领域改革的深远谋划、统筹部署,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着眼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依法保护产权、弘扬企业家精神作出部署,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财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
着眼塑造发展新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重大战略纵横联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协调推进,国土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
着眼夯实发展根基,统筹发展与安全,聚焦公共卫生、生物、粮食、能源、金融、网络、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领域,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主动作为……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围绕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和紧迫问题,回应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实践作出一系列理论概括和战略部署,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
“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
这是深刻的历史自信,也是深刻的发展自觉。
格局之变,以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合作竞争新优势,共奏互利共赢新乐章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进博集市,阿富汗地毯商阿里正忙着向消费者展示阿富汗手工地毯。
11月5日,阿富汗参展商阿里·法伊兹(右)在第四届进博会阿富汗手工羊毛地毯展台忙碌。新华社记者 吴宇 摄
“只要卖出一张大幅的手工羊毛地毯,就能保障这个饱经战乱的国家一个普通家庭近一年的生活。”今年的进博会上,地毯正是阿里带来的展品。
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的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被国际上誉为中国开放的“金色大门”。连续举办四年的进博会,折射了中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依靠外需到扩大内需的深刻转变。
11月5日,人们在第四届进博会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今日之中国,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看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疫情冲击给各国带来更大不确定性;
看国内,中国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模式悄然改变,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外贸依存度大幅下降,内需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
此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专篇阐述。
着眼全局,顺应大势,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中长期发展作出战略谋划——
“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我们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继续扩大开放”……
无论是国内考察座谈,还是出席国际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阐述和部署,新的发展图景正加快绘就。
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在构建统一大市场中激发内需潜力——
这是11月18日拍摄的国家反垄断局。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2021年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挂牌。
挂牌后第三天,这一新成立的机构就开启了对市场垄断行为的集中处罚,挂牌两周内共发布46张处罚书,剑指医药、燃气和互联网等行业垄断违规行为。
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为各类主体创造更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正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手段之一。
一系列措施瞄准畅通循环淤点堵点: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着力点,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出若干举措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内需潜力不断释放。
这是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7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一系列改革举措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雄安新区建设稳扎稳打推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海南“启航”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改革整体效应持续显现,一个个新的增长极不断释放强劲动力。
以扩大开放为契机,在深度融入世界中锻造竞争新优势——
今年11月23日,江苏连云港。一列装载着生活用品、家用电器等货物的中欧班列由此首发、飞驰而去,将于20天后抵达莫斯科沃尔西诺站。
疫情下,当飞机停飞、轮船停运时,中欧班列“逆流而上”,奔赴“一带一路”沿线,扮演了全球抗疫的“生命线”和稳定供应链的“保障线”,书写命运与共的生动故事。
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8年来,我国已与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蒙内铁路、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等一大批项目扎实推进,我国倡议设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资金渠道……纷呈的亮点,标注出“一带一路”建设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如今,“一带一路”这颗梦想的种子正成长为参天大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各国开创出一条通往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
“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今年11月19日,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脉定向,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继续前进。
“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话语,道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深刻涵义。
行胜于言。
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首家外资全资控股期货公司、首家外资全资控股公募基金……近年来,多个“第一”陆续诞生,让不少外资企业感慨中国金融开放“雷厉风行”。
这是推进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深的开放: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外商权益得到保护;连续4年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放宽金融、汽车等多领域市场准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这是更重规则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贡献: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发出中国立场与主张;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积极推行多边主义……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更多转向由国内消费驱动,同时继续扩大开放,中国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增长动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如此评价。
人民至上,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奋进,让百姓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独龙江峡谷屏风九叠,依山而建的公路,让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的乡亲们奔向幸福的道路更加通达。
“我们赶上了好时候,路修通了,日子就好过多了。”在迪政当村,独龙族妇女李玉花抚今追昔,感慨不已。
时间,见证巨变——
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全线贯通;2018年,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作为“直过民族”的独龙族摆脱千年贫困。如今,5G网络、特色产业、电商,让大山深处与外部世界愈发紧密相连。
11月19日至21日,2021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位于武汉的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这是11月19日,参观者在“5G+工业互联网成果展”上体验驾驶智能模拟器。新华社发(伍志尊 摄)
9年,跨越千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15日,迎着众人期待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
9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际行动生动践行这一郑重承诺,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智、解民忧,让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后不久,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拉开序幕。
11月12日,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果园镇杨泗庙社区,医务人员刘敏指导居家老人用药。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的“小康”,不仅要看经济总量,更要看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不仅要看平均数,更要看大多数。
历史将记住这个日子。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里的千古吟唱,穿越历史风云,在社会主义中国成为现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百年奋斗,将全面小康的历史丰碑树立在新时代复兴之路上。
“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9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践行着这一执政理念,以经济发展不断厚积物质基础,不断厚植民生福祉: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近1亿人全部脱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多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
一组组数字,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旗帜引领,是实现“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的价值追求。
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发展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现实反映。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践行初心使命,就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
发展为了人民,是新时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与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性”的内涵,并在9年来的实践中鲜明体现——
初冬时节,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街巷间随处可见色彩浓烈的墙画:鲜红的大公鸡栩栩如生,金黄的稻穗映出农民丰收的笑靥,绿水青山间流淌江南风光……
这是浙江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建筑墙壁上的农民画“大公鸡”(5月11日摄)。新华社发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一幅画带动老百姓走上“共富”之路的故事,折射出浙江按照中央赋予的新使命,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积极探索。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着眼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将人民需要作为发展标尺,立足于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经济航船向着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方向不断前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双减”政策落地推行;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遍及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坚决遏制投机炒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缓解住房困难,推动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破冰前行;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12月2日,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广州开幕。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
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开幕式发表的视频致辞中深刻阐明——
“中国共产党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历史的车轮始终滚滚向前。
回看新时代9年来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下,中国经济在砥砺奋进中书写出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壮丽答卷。
展望注定不凡的前路,“十四五”开局稳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各种困难挑战仍然不减,一个个难关大考亟待攻克,但时与势始终在我们一边。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过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引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以无比的勇毅和决心笃定前行,以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必将在不断登临发展新境界的浩荡进程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记者邹伟、赵晓辉、韩洁、于佳欣、安蓓、徐扬)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