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特刊|军旅作家王树增解读:回望长征 我们能感悟到什么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树增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1-10-22 06:28:21

回望长征 我们能感悟到什么

■王树增

今年是长征胜利85周年。发生于1934年至1936年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用信念、理想、勇气与意志书写的一段壮丽史诗。长征胜利整整85年后,我们再次回首长征,是因为尽管沧海桑田,但一个民族的历史精髓需要传承;是因为尽管山河巨变,但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相连。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理解长征,怎样解读长征精神?

我们应该从一个最平实的话题开始:长征是什么?首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长征跨越了当时中国的14个省份,工农红军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国土面积的总和都大。长征走过了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烟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与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更重要的是,在长征中,工农红军往往处在数倍于己的敌军的追击堵截中,平均3天就要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工农红军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中央红军抢占了金沙江皎平渡口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说:“干部团一天走两百里的路程,又是黑夜,又是难走的山路,还有敌人。一个人怎么能一天走这么远的路呢?他们走到了,而且还打了胜仗。”

其次,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000人的部队踏上长征征途,一年后到达陕北吴起镇时的队伍近7000人。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近10万大军西渡嘉陵江,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33000多人。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17000多人从国民党30万大军的封锁中冲出,1936年10月到达隆德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的部队会合时,全军11000多人。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踏上长征征途,经过数月的艰苦转战,成为工农红军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部队,到达时全军只有3000多人。中央红军突破腊子口后,在甘南,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受命担任陕甘支队司令员。离开红三军团的时候,这位历尽千难万险的红军将领面对军团所有的红军干部潸然泪下。彭德怀说:“三军团从第一次反‘围剿’的几万人,现在只剩下两千人了……剩下的全是精华,是中国革命的希望。”

长征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工农红军在中国国土上的穿越,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第一次知道了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工农红军,所进行的征战可以改变世间的一切不公。成千上万的百姓为此跟随着工农红军的队伍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长征是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

201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什么是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基本上由两个层面组成,一是受过系统的革命理论教育、很多人都有在国外留学的经历、懂得一门或两门外语的政治军事精英;另一层面来自旧中国社会底层、许多人都是不识字的赤贫的农民。虽然组成工农红军的人来自中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但是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和赤贫的农民的生活梦想是一致的。

走在工农红军队伍中的共产党人,尽管并不都是无产者出身,但是他们的社会理想是属于无产者的,那就是推翻旧中国维护剥削和压迫的统治,谋求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彻底解放。领导工农红军踏上长征征途的共产党人,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分子,因为他们为之献身的社会理想是千百万中国民众世代向往的,他们以无与伦比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实践着中国社会的伟大革命,所以中国工农红军即使身处绝境、即使牺牲巨大依然不会停止前行的脚步。

而那些来自旧中国社会底层的人们——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他们世代身受不公正的多重压迫,很多人从来没有过“人”的生活。共产党人的关于无产者谋求解放的主张使他们知道了劳动者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世间可以有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于是,当那面画着他们所熟悉的镰刀和锤头的红旗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他们随手抓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仅仅只是一根木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加入到红军的队伍中来。在瑞金、兴国,共有10万多青年参加了红军;在通江,12万青年跟着红军的队伍走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人奔向好日子的脚步。

红军渡过大渡河后,通过敌人封锁的林化坪时,国民党军的飞机投下了炸弹,警卫员们飞身向毛泽东扑去。陈昌奉被爆炸的气浪推出去很远,胡昌保被严重炸伤。毛泽东和医生一起为他包扎,但是胡昌保已经气息微弱。毛泽东抱着这个不满18岁的小红军说:“会好起来的,我们抬着你走。”胡昌保说:“主席,我觉得血都流进我的肚子里了。我没什么牵挂,主席多保重。”小红军胡昌保死在了毛泽东的怀里。毛泽东的机要秘书黄有凤说,他第一次看见毛泽东流泪。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中,无论是政治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士兵,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

长征一路环境艰险,战斗惨烈,但长征路上红军歌声不断。那些几乎时时要面对饥饿、伤病、寒冷和死亡威胁的红军快乐因何而生?红军官兵没有因为个人利益产生的苦恼和困惑,他们活得充实而纯净,唯一的生存目标就是战胜征途上的困难、战胜冲击而来的敌人。他们信念极其坚定,他们必须意志坚强,除了对新中国的向往之外,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无牵无挂。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军事行动,是政治理想,更是人类不朽精神的锻造。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撑,一个民族的历史才会有向前迈进的持久动力。

英雄主义精神几乎可以涵盖人类追求社会进步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不屈的精神,包括勇敢、永不言败和坚韧不屈等等。在人类的文明遗产当中,英雄主义精神是支撑人类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没有这个动力,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长征的胜利,也是革命的英雄主义的胜利。

革命英雄主义是在信念与理想旗帜下迸发出的生命激情。中国工农红军指挥员绝大多数都很年轻,一些战斗员还是少年。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急行军,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这些年轻的红军官兵,这支对未来满怀着绚丽之梦的队伍,在向敌人发起冲锋时,冲在前面的永远是这支队伍中杰出的共产党人和优秀的红军指挥员。

湘江战役中,师长陈树湘率领的红三十四师负责后卫。为保证大部队过湘江,陈树湘带兵死守阵地。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机关渡过湘江后,红三十四师却遭重重包围,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最后时刻,陈树湘负伤被捕。当时国民党“追剿”军总司令何键给前线湘军将领发电报,命令把这个红军师长活着押到长沙来。于是,国民党军队的士兵连夜抬着陈树湘行走在小道上。突然,后边抬担架的士兵感觉踩着什么差点滑倒。原来,陈树湘师长躺在担架上,用手撕开腹部伤口,把肠子掏出来扭断,宁可亲手了结生命,也绝不落入敌军之手。他牺牲时,年仅29岁。

红二军团西进贵州时,在东山遭遇国民党军的阻击,第五师师长贺炳炎迎着敌人的机枪往山上冲,红军官兵们看见他们的师长左手举着驳壳枪,右胳膊上整个衣袖血淋淋的。战斗结束后,贺龙问卫生员:“胳膊保得住吗?”卫生员说:“只有锯掉胳膊才能保住性命。”一条大锯在开水中煮了一个小时,因为没有麻药,红军官兵按住了贺炳炎的身体。贺炳炎说:“都靠边!锯吧。”锯完了,贺龙走过去对着贺炳炎那张因剧痛而苍白如纸的脸仔细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从地上的那摊血里捡起一些东西攥在了手里。从此,每当红二军团进行战斗动员的时候,贺龙都会打开他随身携带的布帕说:“看看,这是红军师长贺炳炎的骨头渣。”

红二十五军渡汭河的时候,部队被突然暴涨的河水分隔在南北两岸,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师的骑兵部队和一个步兵团向北岸袭来。已经安全到达南岸的吴焕先在枪声响起的那个瞬间,纵身扑进了水流湍急的汭河,奋力向敌人发起冲击的北岸游来。红二十五军一旦被拖住就会消耗殆尽,上了北岸的吴焕先率领军部交通队开始了反击。在土塬上,红军官兵看见吴焕先回过头来对他们喊:“跟我冲!”然后,细瘦的身体直挺挺地栽倒在了大雨中——敌人的数颗子弹击中了这位年仅28岁的红军军政委。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强的意志以及无可比拟的勇敢。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的意志有何等强大的力量,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长征同样是集体主义的胜利。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将士无往不胜的原因。

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官兵平等的军队,是一支没有私人财产概念的军队,是每一个人都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的军队。红军“官兵军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牺牲时的姿态也是一样的”。官兵一致,人人平等,对于那些贫苦的青年农民来说,这是他们加入红军前从来不敢奢望的。红军的无产阶级性质所决定的内部关系,是这支穿行在崇山峻岭和激流险滩中的队伍,葆有令人惊叹的战斗力的精神源泉。

中央红军到达会理的时候,官兵们得到了一些用以购买物品的银元。所有人都把分给自己的银元塞在了伤员的担架上,无论是二十几岁的指挥员还是年仅十五六岁的战士。红军官兵普遍认为,自己只要不负伤不掉队,留着银元没有用;而那些担架上的伤员万一被留下,这些银元可以救他们的命。红二方面军过草地时,那些倒下的红军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索性用草把自己的脸盖上一动不动,希望走过他们身边的同志以为他们已经牺牲了。红军干部知道以后,一个一个地扒开他们脸上的草,只要发现还有一口气就要抬到担架上。一些自知无法活着走下去的红军,牺牲前把自己的衣服全部脱下来放在一边,为的是让后面走来的红军能够穿上御寒。为了让更多的官兵走出草地,红十八师师长张振坤在草地上铺上一块雨布,把自己剩的干粮倒在上面,全师官兵都跟着他这样做了,然后张振坤拿着个小碗叫名字,全师官兵每人平均分了一点点。张振坤向红军官兵强调的理由是:“革命不是一个人能干成功的。”而那些年轻的红军官兵一旦想及救过他们命的连长、营长、团长、师长,他们的话是,“我的生命不是属于自己的”——当走在长征路上的每一个红军都可以牺牲生命的时候,那么世间就没有这支军队不能逾越和不可战胜的了。

习主席深刻指出:“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

长征精神,不仅仅属于中国人,也属于全人类。

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了《人类1000年》一书。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人类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认为,在已经过去的整整一千年中,这一百件重要事件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有三个历史事件入选: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的帝国和工农红军的长征。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学者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共产党人并无共同之处,他们也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征的。

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种事件: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依旧会被世人追寻不已。数十年来,不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曾经走过的这条漫长征途上。在人类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世人何以要忍受疲惫、劳顿和生存条件的匮乏,行走在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的路途上?在地球的另一端,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秋天宣布,他要到中国进行一次“沿着长征路线”的跋涉。他来了,带着他的全家走上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当这位西方政治家走到大渡河渡口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震惊了,他被3万多工农红军在十几万敌军的追堵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震惊了。布热津斯基后来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

长征体现了人类文明能够发展至今的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力量,那就是永不屈服、永远前进、永不言退。现在,许多外国青年重走长征路,不是对中国革命史感兴趣,不是对中国红军感兴趣,而是在寻找这种支撑自己生命的,能够更有力量走下去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源泉。长征是人类精神文明进程中的大事件,它为人类不断注入了新的精神活力。

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精神的质量可以改变个人与世界的命运。长征体现出的信念、理想、意志和勇气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

历史上,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恢宏壮丽的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回望长征,我们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凝聚力,什么是正义而伟大的事业,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英雄主义。

无疑,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不败皆源于此。

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国革命才得以取得胜利。

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

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国就有希望争取到光明灿烂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长征永存人类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