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黄土高原:
永续发展 千秋大计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举例说:“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
这位从黄土高原走出来的最高领导人,始终关注着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13日,习近平来到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关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等情况。

△日出时分,天光照亮高西沟村,黄色与绿色交织在一起。(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高西沟位于米脂县城北20公里处, 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村民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推动形成了“三二一”模式,也就是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高西沟从一个水土流失的秃山沟,治理成为山清水秀的“好江南”。

△高西沟村林草覆盖率达到70%。(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高西沟村坚持退耕还林还草,还发展起了小米、苹果、养殖等产业。
小米,就是去皮之后的谷子。高西沟村所在的米脂县,“以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是中国绿色生态小米之乡。米脂有着季度温差、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特点,适宜种植谷子等杂粮作物。再过月余,这里就将迎来谷子丰收的时节。

△成熟前的谷穗,外表呈现黄绿色。(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习近平深谙黄土高原的治理之道。2019年9月18日,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说,“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

△山地苹果被当地村民称为致富的“金果果”。(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习近平也十分看重陕西生态的深远影响。去年4月,他考察陕西的第一站就是登秦岭。总书记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正是在秦岭之上,总书记作出告诫: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今年6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针对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这一难题,今年4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总书记此次考察的高西沟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也为黄土高原生态保护提供了一面镜子。

△高西沟村民正在谷子地除草。(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