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喀喇昆仑
■解放军报记者 陈小菁
初上高原,新兵王志涛怎么也琢磨不透喀喇昆仑多变的天气。
傍晚还是晴天,不想很快飘起了雪花。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驻训点,一顶顶绿色帐篷不一会儿就变成了白色。
走出帐篷,王志涛眺望通往山外的路。雪花打湿了这位列兵的肩膀,远方的天际泛起微光。
长路蜿蜒,一束光由远及近……那是团里运输物资的车来了。昏黄的车灯照亮雪夜,也点亮一颗颗孤寂的心。驾驶员一件件卸下车上的物资,最后递到官兵手上的是一封带着体温的信笺。
这是一封跨越3000公里的信。
信封上的“加急邮戳”诉说着写信者的真挚情感。拆开信封,一张老照片掉了出来。泛黄的照片上,年轻的战士穿着军垦戎装,脸上晒伤的瘢痕、星辰一样闪亮的眼睛,让青春气息呼之欲出。
信笺上的墨迹已干,深重的情谊挥发墨香。写信者名叫“智建”,是一位奔走天路30载的老兵。
那天深夜,整个帐篷都是温暖的。信笺从一名战士手中递给另一名战士,最后传到了连队最年轻的战士王志涛手中。
捧着信纸,随着王志涛一字一句的朗读,老兵质朴的话语、娓娓的讲述,让在场的战友都红了眼眶。
将时间指针拨回些日子,3000公里外的古城西安,一栋普通居民楼的一扇窗前,灯火明灭。老兵智建伏在桌前写着什么,神情专注。
老兵手边,一本旧影集尘封着他的一段军旅记忆。抬头望向窗外,他下意识地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记忆的列车又一次疾驰回到喀喇昆仑——那云端天路,是老兵一生追寻的“故乡”。
48年前,16岁的智建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汽车兵,从此奔走在高原运输线上。在离开天路许多年后,一次偶然机会,已经64岁的他在电视上看到了新疆军区某运输团战士何弘林含泪诵读姐姐家书的情景,不禁深受感动。
那天,智建找出家中的旧军装,拿出信纸给老部队的战友写信。
“在死人沟里睡过觉,班公湖边看过海。那时天路难行,我们随时准备献出生命……”离开部队30多年,老兵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兵。智建的儿子智文滔说,为了写这封信,父亲连续多日构思。老兵特别认真,不允许信中有任何涂改,哪怕只是一个标点错了,都要重来一遍。
最终,老兵完成了这封亲笔信。信笺和老照片被牛皮纸和胶带裹了一层又一层。生怕邮包走得慢,他还叮嘱儿子盖上“加急邮戳”……
“你的青春奉献在哪里,生命中最美的记忆就留在哪里。”对汽车兵来说,“喀喇昆仑”是记忆深处的温暖港湾。这4个字,就是他们的目光所及、他们的全世界。
这条路上,汽车兵经历风雪阴霾、天灾险情,与危险相伴、与死神赛跑。这条路上,他们成长为一个个扛着风雪、向阳出发的兵。
一个老兵的记忆,就是一群人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记忆。
相仿的年龄、不同的时空,环境在变、时代在变,汽车兵身上流淌的血脉亘古不变。青春之路,亦是平凡之路。坚守、奉献的天路精神,是一茬茬天路汽车兵心中最重的砝码、价值的考量。
笺短情长,寸心难寄。长路向远,始于脚下。
“青春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梦想和远方。”那天晚上读完信,年轻的汽车兵心中的终点更加清晰。奔赴下一个目的地,汽车兵们再次出发。
“你好,喀喇昆仑。”这是他们的青春宣言。
一封家书,两代兵情;老兵思归,使命传承——
回望天路 热血难凉
■郑强龙 武增强 张启均
连队官兵读信。
那里有老兵的青春,那里有老兵的牵念
华灯初上,五星红旗点缀街头。庆祝建党百年的日子,古城西安气氛祥和。
城中的石板路、城墙,诉说着40多年前的记忆。
那年夏天,老兵智建从西安最繁华的鼓楼街道出发,踏上参军路,走向千里新藏线。今年夏天,老人在家人陪伴下登上鼓楼的城墙。
夜深沉,摇曳的光影在信笺上跳跃。看完庆典直播,智建兴奋地让儿子智文滔从皮箱里找出军装。坐在书桌前,拨亮台灯,他打开那本旧相册,回味着尘封已久的记忆。
1973年,16岁的智建满怀激情走上高原,成为汽车兵。云端天路、高原达坂,见证着这位汽车兵难忘的热血青春。
儿子智文滔记得,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过年,母亲常说,父亲回家就过年了。团圆,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过是一张回家的车票,对于智建一家却来之不易。
那个冬天,妻子抱着1岁多的智文滔到新疆探亲。那时,智建带车从阿里往叶城执行任务。在库地达坂,车队遇到塌方无法前进。母子二人在叶城等了15天,没能等到智建。
眼看假期就要结束,妻子临行前给丈夫留下一封信,还有一张儿子的周岁照片。任务归来,智建捧读妻子的书信,泪如泉涌。没休整几天,他揣上照片和信,带着车队又一次出发了。
女儿智文娟出生那年,智建一整年都在天路执行任务。每次任务结束,他就给女儿写一封信。考上大学那一年,母亲将珍藏的家信交给即将离家的智文娟。女儿说,自己终于读懂了深沉的父爱。
常年奔波天路,汽车兵随时要面对不可预测的危险。
一次,智建和战友一同运输物资,在界山达坂车辆突然抛锚。当时没吃没喝的他们,从中午苦撑到傍晚,依然等不来一辆上界山的车。
3月的界山达坂,夜间温度骤降,他们担心这一次会挺不过去。
当晚界山达坂下起了雪,智建与战友裹着被子和军大衣,睡在卡车底下。半夜他冻得实在挺不住了,想抽支烟缓缓,可天气实在太冷,打火机也“罢工”了。绝望之际,一辆从新疆方向进入新藏线的地方车辆路过,这才带他们离开了冰冷的达坂……
在那个年代,奔走天路是需要勇气的。
从新疆叶城出发到阿里,最快也要20天。智建回忆当时路况不好,危险频发,每次出任务,粗棉布料的衬衣经常被冷汗粘在脊背上。
冬天行车,喝水更是难题。智建记得,冬天车里没有暖气,水壶里的水早已冻成冰坨,那个时候想在路上喝一口水不知有多难。随车的班长用螺丝刀戳碎水壶中的冰块,每次吃一口碎冰,满嘴都是汽油味……
这个水壶,智建一直珍藏在身边。
“年纪大了,当年陪我征战天路的‘老古董’,如今都成了岁月的见证。”智建的家中,摆放着各式各样“老古董”:勋章、纪念钢笔、纪念陶瓷杯,“不舍得扔,看到这些老物件,就像我还在天路坚守一样。”
亲不够云端天路,忘不了高原达坂。那里是老兵的青春,那里有老兵的牵念。
年轻时的智建。
只想好好看一看,自己当年征战的地方
2012年,智建只身骑自行车重走了一趟天路。
“那一趟特别开心,感觉又一次在守护我的天路。”智建说,那是一次真正的回归。
动身之前,智建翻出了40年前曾经使用的天路地图——一张用铅笔认真做过标注的西藏公路交通图。随身携带这张图,在智建看来是对当年坚守岁月的致敬。
途中,一支部队的运输车队从智建身边驶过。他停下来,向着车队敬礼,又目送车队离开。几天后,老兵又一次遇到了这样的运输车队。
当智建再次向车队敬礼时,排头的汽车缓缓停了下来。一名带车干部走到智建身边。得知他是一位曾经守护天路的汽车兵,这名干部怀着敬意向他敬礼。那一刻,智建无比自豪:“我觉得自己还是当年那个年轻人,那个守护天路的汽车兵。”
当智建骑行到一处达坂时,他的眼前浮现昔日的场景。
在这条熟悉的雪山达坂前,智建曾2次抛锚遇险。如今,再次走过这个达坂,老兵却希望时间能走得慢一点——“只想好好看一看,自己当年征战的地方。”
途中休息时,智建会用手机拍摄一些熟悉的风景。他把当年的老照片连同新拍摄的照片一起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如今一些难走的通道,保障措施更完善;一些危险的达坂,修了缓冲的隔离带……车行天路,风景依旧。祖国发展日新月异,天堑正在变通途。”
那次骑行之后,智建的故事被媒体报道,他的老部队听说了他的故事,专门派人来看望他。
去年大年三十,连长高洋玺拨通了智建的电话。那一晚,老兵和连队官兵一一交流,年轻的汽车兵和老前辈聊了许多。
老兵智建重走天路。
战友们,老兵想你们
今年“七一”前夕,团队邀请数十位老兵“团圆”——通过视频连线,老兵和新兵在天路团聚。
再次见到熟悉的战友,智建激动万分。更令他激动的是,看到了一个个年轻的面孔。“看到你们,我想到了自己40年前的样子……”智建说着说着,眼睛湿润了,“战友们,老兵想你们。”
上士耿直港的父亲曾经也是一名天路汽车兵。他说:“父亲当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当年的战友团圆。”
想念天路,更想念当年一起奔走天路的战友。视频连线中,许多老兵都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青春不能回头,一定要珍惜当下。
新兵和老兵,班长和列兵,天路上割舍不断的是战友情。上士王云刚连线了当年自己的班长李勇。李勇已经退伍回乡,在云南丽江开了一个小型运输公司。
去年,李勇想念天路和天路上奔波的汽车兵,便利用休假时间自费带着车队回到天路。一路上,他将事先准备好的物资,送到沿途兵站、送到休息的汽车兵手中。巧的是,王云刚也在天路执行任务。那天,他所在的车队和李勇的车队在库地兵站相遇了。
当时,李勇卸下车上的物资,准备起程去下一个兵站。王云刚驾驶的汽车正巧驶入兵站大门,他一眼就望见了班长那熟悉的身影。
小伙子激动坏了,一边鸣笛一边高声喊道:“班长,是你吗?”
熟悉的声音,瞬间击中了老兵李勇的心房。看到昔日班里的战友王云刚,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是两人分别3年后的第一次重逢。时值寒冬,那次重逢让两代汽车兵的心,暖了整整一季。
这次连线,李勇告诉王云刚:“期盼再次回到天路,期盼着和战友们团圆的日子。”这句话,老兵是说给昔日战友的,更是说给每一位坚守在天路的汽车兵的。
团圆,是每一名离开天路老兵的期盼。团圆,也是如今坚守天路汽车兵的期盼。
团机关干部夏春迎拨通了妻子的视频电话。熟悉夏春迎的人都知道,他那个可爱女儿晶晶,学习成绩在学校数一数二。
那次休假回家,女儿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让夏春迎上台交流心得。夏春迎走上讲台,沉吟许久说:“身为军人,我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今天看到孩子的成绩,是我作为父亲最大的幸福。”
那天,掌声响起的时候,泪水模糊了夏春迎的双眼。
这次视频连线,夏春迎和女儿约定:暑假来了,一家人在天路团圆。掌声又一次响起,这一次,夏春迎的眼中没有泪水,只有灿烂的笑意。
智建给连队写信。
老兵,永远在路上
离开喀喇昆仑的汽车兵,都有一颗思归昆仑的心。
智建伏在书桌上,铺展开信笺,怀着一腔蓝墨水般纯然的心境,给远在喀喇昆仑的汽车兵们写信。
写信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收信则是一次心灵的追溯。
连长高洋玺,在风雪中组织官兵朗读了这封带着温度的来信。
信中,智建分享了一个画面——
那次智建带车送年货,突然遇上暴风雪,道路被大雪覆盖,气温骤降到-30℃。通讯中断、无法和部队取得联系,智建和他的班长两个人互相鼓励,一人蹚着没膝的雪找路、一人驾车,最终驶出界山达坂,将年货运抵目的地。
如今,新藏线的路面全程硬化,运输车也早已更新换代。看到汽车兵驾驶国产新型军用运输车辆的新闻,智建激动万分:“我真替大家感到高兴,为我们日益强大的祖国和军队感到高兴!”
四级军士长郑海涛在天路上跑了12年,他特别想对老兵智建说:“请放心吧!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继续在天路上坚守使命!”
官兵写给老兵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