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长存英雄气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侧记
■解放军报记者 单慧粉 陶春晓
志愿军战歌的珍贵手稿,特级英雄黄继光牺牲处挖掘出来的爆破筒残体,再现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的景观,缴获的敌军武器装备……这些凝固了时光、浸染过血与火的展品,把人们带回被战火染红的历史天空。
“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金秋的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人潮涌动,“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在这里进行。
70年前,朝鲜战场的松骨峰高地,志愿军以一个连的兵力,打退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5次疯狂进攻,最后全连仅剩7人。
作家魏巍将松骨峰阻击战的所见所闻写成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毛主席指示印发全军。自此,“最可爱的人”传遍神州大地。
橱窗里,重现激战松骨峰战斗场景的油画和印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报纸,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久久伫足。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但松骨峰精神化作忠诚与无畏的基因,深植官兵血脉。
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松骨峰特功连”班长夏岩记得,习主席在参观中部战区陆军某师师史馆时,在介绍松骨峰战斗的展板前感慨地说,这一仗打得很激烈,官兵战斗作风很顽强。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
夏岩和战友们牢记统帅嘱托,在战位上续写钢多气盈的“松骨峰新篇”。战争形态变了,武器装备强了,可在该连,刺杀训练全员普及,不只为掌握一项军事技能,更多的是在练胆、练气、练血性。从摩托化部队,到机械化部队,再到数字化部队,连队所在单位一直走在陆军转型发展最前沿,在改革重塑中淬炼精兵。
30余万名英雄功臣,近6000个功臣集体,197653名中华儿女献出宝贵生命……展厅一隅,一串串滚烫的数字,让人沉思,也给人力量。
共和国没有忘记。表现英烈人物形象的白色浮雕,镌刻英烈姓名的红色玻璃幕墙及幕墙后陈列的200本英雄传略等,纪念着这些用鲜血染红金达莱的英雄们。
在镌刻史册的功臣名录中,一级英雄柴云振的名字熠熠生辉。
柴云振的名字与一场著名战役紧密相连。597.9高地上,“上甘岭特功八连”官兵发扬“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精神,浴血奋战43天,坚守坑道14昼夜,阵地山头被削低近2米,被敌人打出381个弹孔的战旗却始终飘扬在上甘岭主峰。
多年后,隐姓埋名30多年的战斗英雄柴云振再次回到老部队,站在布满弹孔的战旗前沉默许久,迟迟不愿离去。这一幕,也定格在八连官兵心中。
血染的战旗迎风飘扬,英雄的部队继往开来。每逢重大任务携带战旗出征,是空降兵某部“上甘岭特功八连”官兵坚持多年的传统。洪水肆虐时,他们把战旗插在大堤险要处,78个昼夜坚守固堤抢险最前沿;汶川地震“小木岭大营救”中,6名党员组成突击队高擎战旗,在近乎垂直的水泥壁上架设“生命天梯”,成功营救756名被困群众;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以来,他们紧盯战斗力建设,摸索战术战法、创新作战模式,让战旗高高飘扬在国际比武赛场上。
昨天的你,是我仰望的丰碑;今天的我,锻就你期冀的模样。如今,那面布满弹孔的战旗和八连传人高擎战旗的图片同时展出。参观的人们不禁感慨,70年过去了,英雄战旗还是那样红。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展馆陈列的志愿军战歌手稿前,一群白发苍苍的志愿军老战士再次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正在参观的军人和文职人员从四面聚拢过来,加入合唱,歌声在展厅内久久回荡……
(解放军报北京10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