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畏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每天清晨,这段响亮的口号,都会从中原一座军营传出。这里,就是志愿军“特级英雄”杨根思生前所在连队。
![](../../attachement/jpg/site351/20201024/309c236f8c3b20fd43b116.jpg)
杨根思
解放战争时期,杨根思已是著名的“爆破大王”。在第三野战军参加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的78名代表中,杨根思的名字位列第一。
入朝作战战前动员,时任志愿军第9兵团20军58师172团三连连长的杨根思第一次喊出了闪烁着革命英雄主义光芒的“三个不相信”。
从华东奔赴朝鲜的9兵团三个军抵达战场的当天,第二次战役打响。他们面对的敌人是拥有第三师、第七师和陆战第一师三支王牌部队的美第十军,和南朝鲜军第一军团。
![](../../attachement/jpg/site351/20201024/309c236f8c3b20fd43ca18.jpg)
朝鲜北部5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与第二次战役不期而遇。当穿着鸭绒服的美军士兵尽情享用“感恩节”晚餐的时候,杨根思带领的169人的连队正在大雪纷飞的山谷间悄然前行。他们同时面对着两个敌人:装备一流的美军;长津湖地区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隐蔽伏击不能生火,用以果腹的只有一把炒面和一捧雪。
毕竟是久历战火的战斗英雄——第二次战役,第9兵团冻死冻伤超过战斗减员,而杨根思的连队在20天连续雪地急行军中,无一例非战斗减员,又一次创造奇迹。
小高岭,杨根思最后的战场。
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之战在漫天飞雪中打响。小高岭成了切断美军南逃退路的必守之地。
急于夺路而逃的美军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冲了过来。飞机扔下的炸弹瞬间把厚厚的积雪融化,黑色焦土如同在白色的大地上剜出的疤痕。
11月29日,杨根思和战友们一连打退了敌人8次进攻,小高岭上只剩下杨根思一个人。举着陆战队旗的美军再一次蜂拥而上。杨根思找到了最后的武器——一包5公斤左右的炸药,勇敢地冲向了敌阵。
30米、20米、10米……围上来的美国兵终于明白了眼前这位冲过来的志愿军要做什么,惊慌失措,慌忙后撤。
一声巨响,28岁杨根思与青山化成了一体。后来,人民军队序列里有了第一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连队——“杨根思连”。
英雄无畏。在朝鲜战场,在烽火前线,像杨根思这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勇士,多达44位。在志愿军英名录中,还有5位是与杨根思一起参加过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的“开国英雄”,他们是:“登高英雄”杨连弟,特等功臣王凤江,侦察英雄刁仁忠,英雄连长车元路,电影《渡江侦察记》中主人公原型齐进虎。
“你,也知道生命的重要/你,还是要让生命燃烧/因为那片天空还有炮火呼啸……”
![](../../attachement/jpg/site351/20201024/309c236f8c3b20fd43d81a.jpg)
邱少云
重庆市铜梁县少云镇,烈士邱少云的家乡,少云小学的学生都会唱这首写给英雄的歌《那一片云》。
这几天,正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展出的一支烧糊了的冲锋枪,把参观人们带回到了1952年10月的一场战斗中。这支冲锋枪,就是邱少云生前用过的武器。
战斗,发生在金化以西391高地。志愿军一个营潜伏到美军阵地前沿,26的邱少云就隐蔽在敌人“眼皮底下”。一颗燃烧弹燃着了草丛,腾起的火苗卷过他的身躯。
现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邱少云一动,全营就会暴露。30多分钟的时间,他就像一尊雕像伏在原地,任凭烈焰燃着头发、烧焦皮肉——直至壮烈牺牲。
那一天,是1952年10月12日。两天之后,上甘岭战役打响。
为了胜利,不知饥饿;为了胜利,不畏严寒;为了胜利,不惧伤痛;为了胜利,可以献出一切!
为了胜利,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同样是为了胜利,8天之后,黄继光英勇地扑向敌人的机枪射孔。
1952年10月20日的拂晓前,上甘岭战役第六天。挡在第15军153团二营六连前面的是597.9高地的0号阵地,从地堡喷出火舌,把他们死死摁在了地上。拖延下去,待天亮敌人发起反扑,志愿军将腹背受敌。
上级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在天亮前夺回阵地!这时,六连阵地上只剩三名战士:连长与指导员的通信员,跟随营参谋长刚到一线的营通信员黄继光。
![](../../attachement/jpg/site351/20201024/309c236f8c3b20fd43ee1c.jpg)
配图说明:黄继光生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根据黄继光母亲和连长万福来回忆,美术家为他画了这张画像。
黄继光挺身而出。他和另外两名通信员组成爆破小组,向着敌人地堡冲去。
离敌军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两位战友中弹倒下,只剩下黄继光还在前进,他奋力扔出一颗手雷的同时,也倒在了地上。
手雷只炸掉了地堡的一角,敌人的机枪换了射击孔继续扫射。
连长和指导员眼睛冒火,正准备冲上去——突然看见,冲锋的道路上,有一个身影动了起来。
那个身影就是黄继光,他用受伤的胳膊吃力地撑起身体,艰难向前爬去。
一米,一米,又一米,目标越来越近。
连长、指导员摒住呼吸。终于,黄继光运动到了正在喷吐着火舌的地堡旁,却又停住了。原来,他的手雷已经用完了。
黎明就要到来,近在咫尺的胜利之门,仿佛又变得遥不可及。
就在这一瞬间,惊天动地的一幕出现了——敌人的照明弹把阵地照亮得像白昼一般,已经爬到敌人射击死角位置的黄继光,突然冲着地堡正在连续射出子弹的射击孔猛扑上去!
敌人的机枪哑火了,刚刚赶来的后续部队冲出战壕,夺下了阵地。
战斗结束,战友们发现黄继光仍然趴在地堡上,两手紧紧抠着上面的麻包,子弹打穿了他的身体,背上留下了一个碗口大小的窟窿。
那一年,志愿军卫生员王清珍16岁,是她和战友们一起,为黄继光整理了遗容。老人含泪回忆:“黄继光头上戴的军帽染黑了,身上血干了,后背都被打空了,腿也负了伤……”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只有两人获得最高荣誉称号:“特级英雄”。一位是28岁的杨根思,一位是21岁的黄继光。
![](../../attachement/jpg/site351/20201024/309c236f8c3b20fd440620.jpg)
上甘岭,志愿军的精神高地;黄继光,中国军人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