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一等功的“含金量”,其实是在掂量它的“含战量”
那是一场“还没开打就差点被击溃”的战斗。
马帅所在团开赴沙漠腹地,开展实装实弹对抗演练。刚进入演习地域,他们就被事先埋伏的蓝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蓝军部署在前沿的装甲车隐藏在掩体中,暴露面积较小。该团官兵虽用反坦克武器迅速还击,却无法有效毁伤“敌”装甲目标。
这一幕,马帅似曾相识。在国际军事比赛场,他不止一次地展露过“靶标未升起就命中”的射击“绝技”。赛场上布设的隐蔽靶标,与此时的蓝军部署何其相似。
危急时刻,马帅发挥专长,采取“快冲、快打、快隐蔽”的方式,数分钟内击毁蓝军部署在前沿的5台装甲车,为己方作战分队开辟出通路。
凭借马帅的关键一击,该团成功突进,扭转战局。
赛场能夺冠,战场能制胜——那场演习后,再也没人质疑马帅的一等功“含金量”。
“再紧贴实战的比赛毕竟还是比赛,距离制胜未来战场仍然还有距离。”二级军士长方政刚给马帅出主意,“想让众多尖子对你的一等功彻底服气,就要不断地挑训练中最硬的‘骨头’去啃,把一等功的‘含战量’亮出来。”
老班长的话顿时点醒了马帅。他意识到,大家质疑一等功的“含金量”,其实是在掂量它的“含战量”。
这之后,马帅开始和重难点演训课目较上了劲。
该团邀请厂家技术人员对装甲车辆火控系统整体性能进行评估检修,他全程请教跟学;装甲分队组织超极限射击,他申请开第一炮;为了摸索出新大纲上的重难点课目训法,他带领战友在戈壁滩上苦练近一个月……
这期间,马帅并非没出过差错。但他的那股拼劲,战友们看在眼里,并打心眼里佩服。
高原驻训期间,驻地高寒缺氧的环境指标超出该团一些装备设计极值。重要关头,早已掌握“超距离、超极限”训法的马帅站了出来。
为了找准各型装备在高原地区的技战术性能变化,他忍着强烈高原反应,全程跟着这些装备,在不同海拔的训练场进行通信、机动、射击训练。
检验装备最大耐受力、收集分析验证各类数据、组织优秀教练员按“战地”环境改编教案……在马帅牵头组织下,该团教练员们逐步摸清了这些装备在高原地区的“脾性”,探索出了不亚于平原地带的作战能力。
测出了马帅这个“一等功臣”的“含战量”,战友们也就掂出了他所获一等功的“含金量”,对他更是刮目相看。
马帅也没有停止刻苦训练和自我突破,陆续赢得陆军军事训练标兵、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