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和“侨乡”,是铭刻在汕头历史血脉中的印记,也是汕头经济特区40年发展的密码。10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和街区。开埠区内,隔街对望的两座建筑,恰是回望汕头百余年发展的窗口。
百年开埠 开放热土
汕头开埠,承载着一段屈辱的记忆,也开启了一段繁荣的历史。
汕头位于粤东中心地区,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天然内海湾的城市,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优越,被称为“岭东门户、华南要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
△汕头
1860年开埠前,汕头港成为全国华工出境最为集中的港口,令西方列强垂涎不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增开潮州(汕头)等地为对外通商口岸。
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此后,外国资本、洋行及洋工厂大量涌入,进出口贸易经济发展快速,至今仍是汕头经济的重要产业。
开埠带来开放,开放带动贸易,汕头逐步成为南粤最重要的商业贸易城市之一,成就一段“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繁荣。
随着开埠,那些走出去创业的潮汕人,回到故土办厂开店,于是就有了汕头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四永一升平”等繁华的商业街区。
向海而生,因港而立。1980年,汕头跻身全国首批4个经济特区之一,港口经济成为引领汕头发展的重要一环。如今,汕头港是国家“一带一路”重点建设的15个港口之一,基本覆盖东南亚主要港口和国内沿海各港口。
从160年前的被动开放,到40年前设立特区,再到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汕头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发展中书写灿烂篇章。10月13日,在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此行到广东考察,就是进一步向国内外宣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继续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小公园开埠区
一纸侨批 家国情怀
“批一封,银二元”,早年流传民间的歌谣唱的就是“信款合一”的侨批。潮汕方言把信叫做批,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侨眷书信与汇款的合称。
汕头既是“百载商埠”,也是著名侨乡。大批潮汕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坊间素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说法。他们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赡养父母妻儿及家族中人。一封侨批,夹带几许银元,漂洋过海,辗转而至,成为侨眷翘首以盼的物质来源和精神寄托。
△陈列在侨批文物馆有“难”字的侨批(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侨批博物馆内收藏的12万余封侨批,内容包罗万象,大到日寇侵华、海外局势,小到家乡善事、日常琐碎,记录着潮汕人的点滴生活、奋斗历程、社会变迁。而侨批所载汇款,不仅支撑着侨眷的生存命脉,也是侨乡社会的主要经济来源。
这次考察汕头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因侨而立,开放而兴
侨胞、侨乡,是汕头经济特区的显著优势,也是汕头改革开放的助推力量。汕头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93.8亿美元,其中近九成是侨资。
2014年,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国家级发展战略平台。一年后,首个以“华侨”为主题的股权交易板块在试验区挂牌。这些第一是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敢闯敢试的缩影。
△当年潮汕人到海外谋生,出洋所乘的是这种高桅杆的红头船。如今红头船已成为潮汕人“团结 拼搏 拓展 创新”的精神象征。(总台央视记者杨波拍摄)
习近平曾长期在侨务大省福建、浙江工作,对侨情有深入的了解,对侨界有深厚的感情。他多次强调,广大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2018年10月考察广东时,总书记去了同样是因侨而立的暨南大学。他说,我国有5000多万海外侨胞,这是我国发展的一个独特优势。
△汕头的标志性雕塑《升腾》,三根顶部镶有星星标志的金属杆错落有致,高耸挺拔,寓意汕头发展日日上升。(资料图)
这次在汕头考察期间,总书记指出,新时期打好“侨”牌,要深入调研、摸清情况,调动广大华侨的积极性,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水平产业,扬长避短、久久为功,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共同实现中国梦。
今天的汕头经济特区,站在拥有160年开埠历史的热土之上,背靠遍布世界的500多万海外侨胞、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不惑之年再出发,书写汕头新篇章。
△点击收听本期《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音频
监制丨申勇 赵雪花
主笔丨侯艳
视觉丨陈括
编辑丨王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