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与远眺:耄耋老兵的百年家国梦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入朝参战的部队共计290万余人次,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共毙伤俘敌71万余人,志愿军自身伤亡36万余人……”
纪念馆尾厅的墙壁上,这组数据记录了历史。当年,这场战争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这场战争,为我们留下了和平的发展环境。战争结束后,彭德怀感慨地说:“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张恺新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场战争,保卫了新中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安全,重新树立起中国的大国尊严,也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这场战争,为我们留下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钢铁长城”。“我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联合国军”第三任总司令马克·克拉克上将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抗美援朝军史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齐德学说:“这场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也锤炼锻造出一支经过严酷战争洗礼的人民军队。有了这支能打硬仗、敢于胜利的‘钢铁长城’,中国便不会惧怕任何人任何势力的挑衅!”
——这场战争,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纪念馆墙上,红色大字书写的抗美援朝精神格外醒目: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自1993年新馆开馆以来,前来参观学习的各界群众超过1200余万人次,很多人被志愿军的精神所感动。抗美援朝精神感召和鼓舞着我们,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抗美援朝纪念馆馆长刘静媛说。
铁马秋风远去,壮士雄心未已。
1950年至1953年,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过江杀敌,今天,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战的祖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他们御敌寇、抗外辱为之捍卫的祖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抚今追昔,老战士们心潮澎湃。
——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我们为建设强大国防不懈奋斗。“只有祖国强大了,别人才不敢随便欺负咱。我希望,未来咱们的国防更强大,军队更强大,保卫好国家和人民。”生于1931年的志愿军老战士王竭说出对未来的期待。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安享和平是人民之福,保卫和平是人民军队之责。今天,人民军队正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
——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曾两度参加国庆观礼的志愿军老战士常宗信感慨地说:“马上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为国家繁荣昌盛感到骄傲,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也要实现,我们这一代人可能看不到了,希望年轻人拿好接力棒,把中国建设得更富强。”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有过撼天动地的壮举,有着排除万难的精神,中国,正步履铿锵地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
——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我们珍爱和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奋斗。所在连队原有约200人、活下来的只剩18人,志愿军老战士赵继胜更知道和平的宝贵:“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需要珍惜和保护好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我希望未来的世界,不再有战争。”
鉴往知来。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和发展权利不容侵犯,中国人民同其他国家人民的交流合作不容破坏,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容破坏!只有各国人民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虎山长城巍峨伫立,锦绣江天秀丽如昔。70年弹指一挥间,任岁月流转,记忆铭心刻骨,追思从未远离,那些为了祖国、正义与和平捐躯赴国难的英雄们,始终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齐心团结紧,筑起新长城,守卫好壮丽河山,建设好幸福家园!(参与采写:丁非白、于也童、吴子钰、刘一诺)
社会各界群众在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这是抗美援朝纪念馆内陈列的“向最可爱的人致敬”大型装置(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这是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塔和纪念馆(8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社会各界群众在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这是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里的英烈墙(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这是抗美援朝纪念馆外的国防教育园(8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向美军进攻的情形(1951年摄)。新华社发
这是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志愿军队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新华社发
1958年10月26日,列车驶过鸭绿江畔的凯旋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回到祖国怀抱。新华社发(抗美援朝纪念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