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幸福的剪影——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品味我们的小康生活

来源:新华社作者:姚均芳、李延霞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0-10-01 16:11

幸福的剪影——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品味我们的小康生活

新华社记者 姚均芳、李延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民生保障网不断织牢,美好生活向往不断实现……行走在金秋的神州大地,记者看到,随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一幅“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图景正越来越清晰。

努力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秋到江南,酸酸甜甜的杨梅季已“谢幕”。浙江临海市白水洋镇上游村农民王曰杰揣着几十万元现金,满心喜悦地存到了银行。

担心疫情影响销售,当地政府联合农业专业合作社,从三四月份就启动宣传推介,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加上今年适逢杨梅“大年”,王曰杰承包的15亩杨梅比去年多卖了十多万元。

收入是民生之源。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最直接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增速与GDP增长基本同步。从更长的历史维度看,从1949年到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9.2倍。

青岛高校教师张霞,最近为新房添置了全套家具。“记得十多年前刚工作时,布置自己的小家只能等每月工资发了一件件地凑,现在一次性购齐了!”

经济发展是百姓收入增长的最大底气。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99.1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鼓起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需要务实有力的举措。

金秋时节,河北邢台市任泽区盛世农业专业种植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合作社社员刘玉霞正在西瓜种植大棚里忙碌着。从前一直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的刘玉霞,在2018年年底流转土地成为合作社成员后,承包了四个大棚发展高端果蔬种植,实现出租土地拿租金、打工挣薪金、年底享红金,去年这三项收入合计32300元。

大力实施减税降费,着力让利于民;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百姓获得感不断提升。

“2019年临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62元,比上年增长9.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我们聚焦农业农村短板、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实打实地帮助人民增收,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浙江临海市委书记梅式苗表示。

不断织密民生“保障网”

入秋的一天,黑龙江省同江市渔业村的孙玉民正在自家制作鱼皮画。这种使用大马哈鱼皮制成的赫哲族艺术品,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专注于记录民族风情的赫哲族作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前几年,当地政府为村里盖起花园般的新居,最后一批茅草房的主人也全部搬进楼房。如今,黑龙江赫哲族群众已全面脱贫。

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各地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进攻。

在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伏兴村,刚刚脱贫摘帽的建档立卡户卢志新今年1月跟镇政府签订协议,被聘为生态护林员,负责巡护1500亩林地。2016年以来,广西统筹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大力实施生态护林员选聘续聘工作。

今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冲击,各地及时出台措施稳就业,出实招帮助重点人群端稳“饭碗”,守住基本民生底线。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一家月子中心,33岁的母婴护理师王利红每天忙得连轴转:照顾产妇起居、护理新生儿、准备月子餐……去年底失业在家的王利红,今年3月报名参加当地人社部门组织开展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获得母婴护理职业资格证书,顺利上岗。

为做好疫情期间稳就业工作,重庆人社部门启动线上职业培训,依托300余家培训机构,上半年累计对26.5万人次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

就业、住房、医疗、养老、教育……民生热点难点,就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社会保障的深度和广度,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构筑起全方位保障线。

全方位提升“幸福感”

在青山环绕、碧水长流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一群小朋友在树荫下一字排开,在老师的指导下,手握画笔认真观察。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在画板上游走,描绘出了眼前的风景:蓝天、云朵、竹林、小溪、稻田……

“我的家乡在画里!”教写生的老师黄建国说:“环境改善了,眼前风景如画。”

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几年,妙西镇将“全域大花园”作为奋斗目标,通过“河长治水”、环境提升等举措,让绿色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随着各地公共服务提升和基础设施完善,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在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长虹村,68岁的管理员闫喜东坐在水源井管理房门前,认真填写值班日志。

喝了20多年老水井的水,闫喜东记忆犹新:“水发黄,存在水缸里三天不刷,就挂着一层水垢。”

随着大安市开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市水利局在村里重新选址,打了一口140米深的水源井,并安装了智能设备,可以自动控制全村供水。“水变清了,更好喝了,做的菜也比以前香。”闫喜东感叹道。

小康生活,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生活层面。顺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科教文化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越来越丰富。

11岁的王湛澎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体育局冬季运动项目中心冰球队队员,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他每周都会到当地冰球馆训练。河北邢台市东望村村民夏彩霞则几乎每天都到村里新建的体育健身广场运动。

对他们来说,以往并不是这番景象。“过去齐齐哈尔市没有室内冰球馆,孩子打冰球只能在室外,一年当中只有冬季可以上冰。”王湛澎的教练郭志昊说,“如今齐齐哈尔市冬季运动项目中心内拥有四座标准滑冰馆,市民四季都可上冰,尽情绽放优美身姿。”

更满意的收入,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剪影,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写照。

(参与记者:王俊禄、李继伟、黄兴、何伟、闫睿、孟含琪、王君宝、姚子云)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