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仁,又名张国华,1906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同大圩小套村一户富裕人家。3岁丧母,6岁入塾就读,12岁到南京金陵小学读书,后升入金陵中学。
五四运动期间,张守仁受进步教师和同学的影响,参加了一系列反帝爱国的社会活动,阅读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一类革命书刊,思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经中共组织的教育培养,他政治觉悟逐步提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的活动引起校方注意,被借故开除学籍。
张守仁由南京回家,自设私塾课读。塾中废除四书五经,专讲贫富不均的道理,而且只收地主子弟的学费,对贫寒学生则分文不取,因而受到地主绅士的非难。不久,私塾被迫停办。张守仁索性脱下长衫,穿上土布褂裤,把课堂搬到农民群众中去,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同时说服妻子剪发、放脚,以实际行动为打破封建礼教作出榜样。
1926年春,庐北农村春荒严重,地主奸商趁机哄抬粮价,重利盘剥。张守仁眼见农民濒于断炊,本想把家中积谷分给农民,又恐父亲不允,便谎称农民愿以高利借粮,并把预先伪造的借据拿给父亲看。父亲信以为真,便将仓中积谷100多担交由张守仁分给农民。秋后,父亲催还借粮,他只得将真情说明。父亲一怒之下,将他逐出家门,并声明脱离父子关系。此后,在农民帮助下,他以捕鱼为主,继续在农民中进行宣传活动。当时,他曾教给农民一首歌:
天下工农一条心,天下穷人同根生。
人帮我来我帮人,出头只有闹革命。
1926年10月,北伐军克复武汉。中共南京党组织给张守仁寄来一份材料,其中讲到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毛泽东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情况,他受到很大的启发。经南京党组织介绍,他于同年底进入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
大革命失败后,张守仁被派回庐江工作。回乡后,张守仁一度在国民党庐江县党部工作,以合法身份组织农民协会、学生联合会,并在庐江中学秘密发展共产党员。
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张守仁根据党的指示,转入同大圩一带农村活动。不久,张守仁通过中共合肥中心县委下属的三河特支,与正在巢湖南岸活动的地下党员汪伯仙、赵业全、袁乃云三人取得联系,并陆续发展沈建、夏长庚、许道南、高家东、金泽枝、张咸锋、张咸祝、张世祥等人入党,建立了庐北特支(后改称合肥中心县委第一区委),张守仁任特支书记。
1928年夏,巢湖南岸一带发生严重旱灾,方圆几十里稻禾枯黄,赤土一片,同大圩的庄稼普遍减产,而反动政府和地主豪绅们仍然催粮逼租,农民走投无路。张守仁把握时机,召集农民协会代表,号召大家团结一致,进行减租减息斗争。经过分头发动,短短几天时间,方圆几十里的村落到处张贴“打倒土豪劣绅”、“要求减租减息”的标语。以当地大地主吴彦宏为首的地主们,听说农民抗租不交,便派自卫团长吴春江带领枪兵下乡武力逼租。张守仁事先得到消息,立即分头通知各乡农协作好准备。9月10日,吴春江率队来到同大圩紫荆洲,立刻被大沙圩、永安圩、新河、南闸、紫荆等地拿着锹、锄、铁叉、棍棒的农民队伍包围。对岸白山、金沈的农民也闻讯起来,顿时人群如潮,声势浩大。吴春江色厉内荏,竟下令开枪,当场击伤共产党员汪伯仙,农民群众更加愤怒。在张守仁带领下,群众一拥而上,吴春江只得率队狼狈逃走。随后,农民群众拥向吴彦宏庄园,高呼口号,要求地主赔礼道歉,医治伤员。迫于群众的革命威势,吴彦宏不得不将伤员抬到白山镇治疗,治愈后并放鞭炮送伤员回家。
抗租抗息斗争震动了整个庐北,地主们坐卧不安。9月23日,吴彦宏、吴春江等人密议,备文上报国民党庐江县政府,诡称同大圩未受旱灾,完全是共产党煽动愚民闹事,要求派兵镇压。针对上述情况,中共庐北特支根据合肥中心县委指示,组织农民身带枯禾到庐江县政府示威请愿。
张守仁经过两天两夜的奔波,发动近900名农民,从9月26日起,连续两天在乡村地主家门口举行示威。第三天黎明,示威农民高举红旗,肩背干粮,手持枯禾,向庐江县城进发。沿途贫苦农民纷纷加入,队伍不断壮大。傍晚到达县政府,县城的工人、平民和学生,在地下共产党员影响下,也前来助威。在群众的强大威力面前,敌县长恐事态扩大,于己不利,遂由民政科长出面允许重灾减租,年息三分,并立即撤回征粮征税人员。减租减息斗争取得了胜利。
示威回来后,张守仁即以县政府允诺为名,带领农民迫令地主张承树将已收还未运走的100多担稻租还给农民,又在新沟口将地主吴南陔两船大米(360担)分给农民。同年10月,张守仁发动农民涌向横溪镇,在吴春江门前搭起讲台,限令吴春江将县府允诺的要求付诸实行。吴春江吓得从后门逃走。
减租减息斗争取得胜利后,张守仁趁势发展农会组织,扩大活动范围,庐北一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形势。
1929年春,由于上年旱灾歉收,春荒十分严重,贫苦农民不得不以野菜、草根度日,而地主竟将粮食外运,企图高价出售,大发横财。农历三月底,中共合肥中心县委指示第一区委,发动农民开展春荒斗争。张守仁先后召开共产党员和农会干部会议,决定对地主外运粮船按数抽成,用以解决粮荒。4月5日,张守仁带领农会会员赶到白山河口,将通往巢湖的水路封锁,拦截几十只准备外运的地主粮船。经过协商,每条船抽取5%的粮食救济饥民,当天共抽出60余担大米。不久,大地主张祖流存心抗拒,亲自带领武装押运粮船,企图乘天黑偷偷过关。张守仁闻讯,立即带领800多人,拿着棍、叉、扁担,连夜赶到白山河堵住河口。半夜,粮船开到,一阵锣响,两岸火把通明,人声沸腾。此时,张祖流既不能偷关,也不敢闯关,只得停船上岸向张守仁赔情,并交上应抽大米30余担。
这次斗争持续到4月27日,历时20多天,抽出地主大米200多担,由农民协会按人口分配,共有470户贫苦农民分到粮食,度过了春荒。
是年10月,根据上级指示,中共合肥中心县委第一区委改为合肥中心县委庐江县白山区委,张守仁继续当选为书记。1930年6月,鉴于庐江党组织不断扩大,中共安徽省临委决定,成立中共庐江县委。在庐江黄泥河召开的县委成立大会上,张守仁当选为县委委员。
正当庐江党组织和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蒋介石集结重兵向鄂豫皖根据地大举进攻。为了配合反革命“围剿”,庐江反动当局一面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农会、学生会积极分子,进行血腥镇压;一面以金钱、美女和地位为诱饵,妄图从内部瓦解革命队伍。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庐江党组织部分领导人相继叛变投敌,庐江党组织遭到很大的破坏。在革命形势迅速恶化的情况下,张守仁坚强无畏,充满信心,继续坚持庐北的革命斗争。
斗争的实践,使庐江党组织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党组织决定积极筹集武器,准备建立革命武装。同年秋末,张守仁生母娘家分家,舅舅左廷仙分给他五石田和500元,张守仁当场拒绝,只将左廷仙家的一支驳壳枪带走。这就是当时庐江党组织的第一支枪。
1931年6月2日拂晓,张守仁因事到罗家埠,在代桥街一家茶馆前遇见叛徒张尔健。这个叛徒佯作镇静,邀请张守仁进茶馆喝茶,一面为自己叛变辩护,一面劝张守仁自找出路。两下言语不合,叛徒拔出手枪威胁。张守仁眼疾手快,左手推开叛徒右臂,右拳猛击叛徒头部,乘机夺取手枪,在混乱中奔出茶馆。这是张守仁为建立革命武装取得的第二支枪。
是年秋,沈健通过一个女共产党员从地主夏作同家得到驳壳枪一支,张守仁又组织党员骨干先后袭击当地地主张鸣太、彭传世、韩小初,共得长枪五支,还铸造了不少大刀、长矛。凭着这些简陋的武器,建立了庐江第一支革命武装——红四方面军庐北地方游击队。
1932年,中共合肥中心县委为了支持和帮助庐北区委开展武装斗争,派小赵、老马等担任军事教练,并带来短枪两支。为了鼓舞士气,搞好军事训练,张守仁亲自编写了两首歌,领着游击队员歌唱:
巢湖南岸开鲜花,鲜花开在穷人家。
地主豪绅打倒了,红旗高高入云霄。
革命志气在四方,一心跟着共产党。
吃人世界风前烛,遍地红旗迎太阳。
红四方面军庐北地方游击队建立后,在张守仁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打击地主豪绅,战斗力不断增强,声威不断提高。
1932年秋,巢湖南岸一带发生严重水灾,贫苦农民无以为生。为了使贫苦农民免于饥饿,张守仁带领游击队员与当地地主协商,要求每户卖一份平粜米(即荒年按平价赊账)赈济灾民,并当场提出地主名单及应摊数字。地主见张守仁掌握武器,再也不敢正面抗拒。
由于灾情严重,平粜米的办法仍不能解决农民的饥饿问题,张守仁决定开展扒粮斗争。他首先带领游击队员将吴春江家的1000多担粮食和吴礼聪家的400多担粮食扒掉,接着将刘小候、张祖流和华三庄、夏家老院几户财主的粮食扒掉,并先后处决了三官保保长、恶霸地主夏日俊,缴获保公所及地主夏炳太的枪支弹药。由于农民有了自己的武装,这一系列斗争都取得了胜利,农民群众和游击队员的革命热情大大提高。
不久,张守仁被调任中共合肥中心县委组织部长。
庐北红军游击队的英勇斗争震动了庐江全县,在地主豪绅的请求下,敌庐江县政府除了加强地主武装,搜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以外,还实行“五户联保”,设置“自首”,推行“五家连坐”,悬赏缉拿游击队负责人,白色恐怖愈加严重。
中共合肥中心县委为了加强庐北武装斗争的领导,又将张守仁派回庐北区委工作。张守仁回区后,进一步开展武装斗争,先后缴获敌自卫团9支长短枪和高临桥反动商团15支长枪,壮大了武装力量,发展了革命势力。此后,庐北红军游击队在张守仁领导下,采取时合时分、时进时退、时攻时避的方法,灵活机动,神出鬼没,在巢湖南岸广大地区到处袭击敌人。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终于在同大圩地区建立了一块红色区域。
1934年,庐江反动当局为了配合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报请省政府调集保安团队到庐北“清剿”。敌人采取处处筑堡、步步为营的方法,实行蒋介石提出的“有民就有匪,民尽匪尽”的残酷毒辣的屠杀政策,游击队活动范围缩小。为了保存实力,以利再战,张守仁根据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指示,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到外线作战。
是年6月,张守仁率队配合皖西北红军游击队消灭肥西双枣树的反动武装。一天夜里,游击队在双枣树宿营,哨兵宛志敏投敌告密。于是,敌人集结重兵,将红军游击队层层包围。红军游击队在内无足够的枪支弹药、外无兄弟部队支援的情况下,被迫与十倍于己的敌人展开血战,因伤亡重大,决定突围转移。张守仁在带队转移途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