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云: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自由妹”

来源:大埔网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7-05 07:59

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自由妹”——张华云

■张帮丽 罗德元

“头可断,血可流,革命不成不罢休!房屋烧光心莫愁,革命成功起洋楼……”

这是1931年张华云在福建省诏安县赤竹坪做群众工作时,教妇女们唱的革命客家山歌。她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抗婚离家,与谢卓元结为革命伴侣,老区人民称她“自由妹”。

冲破封建礼教束缚,与谢卓元结为革命伴侣

张华云(1907—1935),又名张华容,广东省大埔县大麻镇人。在英雅公学读书时,父母将她许配给邻村罗家为媳。

作为经过“五四”爱国运动熏陶的新女性,张华云决心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于1927年毅然抗婚离家,奔赴梅县、大埔、丰顺三县交界的明山嶂、铜鼓嶂山区,投身革命。在房明光、谢卓元等培养教育下,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与谢卓元结为革命伴侣。

▲位于广东省大埔县大麻镇英雅乡的张华云故居。

编写山歌民谣,传播革命思想

1928年,张华云与谢卓元一起被组织派遣回大麻镇英雅乡从事农民运动。回到英雅后,她与谢卓元等一起组织农会、妇女会和农民赤卫队等组织,办起妇女夜校,发动农民抗租罢耕,宣传“打倒土豪劣绅”“耕者有其田”“男女平等”等口号,实行“二五”减租。

在张华云等人的努力下,成立了中共英雅支部和团的组织,组织带领赤卫队与反动团防武装展开斗争。她编写了许多通俗易唱的山歌、民谣,在妇女夜校及广大农民中传播革命思想,其中以反封建思想为内容的《十二月苦情歌》广泛流传于梅县、大埔、丰顺和饶平等革命根据地。

此时,大埔县国民党反动政府派出军警和民团围捕中共党员,“进剿”英雅等赤色山区。张华云只好离开英雅乡,跟随谢卓元等人转移到三河坝的周边山村,继续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组织妇女会,参加土地革命

1928年7月,中共大(麻)(三)河区委员会成立,张华云被选为区委委员,负责妇女工作。在敌人反复“围剿”中,张华云白天帮助农妇砍柴、种菜、洗衣、做饭,夜晚教妇女读书写字,调解邻里、妯娌、婆媳、夫妻纠纷,组织妇女会,参加土地革命。

不久,国民党军徐景唐部与三河团防对三河、大麻、英雅等赤色地区进行更为残酷的“围剿”。1929年,张华云奉令与谢卓元等人北上青溪坪沙地区,任埔北区委委员。

1930年,为了开辟新区,张华云等人移驻大埔东部地区,活动在广东省饶平县北部和福建省平和县、诏安县(简称饶和埔诏苏区)边界地区。同年冬,饶和埔县委成立,张华云被选为县委委员,主管宣传、妇女工作。她与肖月华、李坚真、丘月容等女同志,跋山涉水,艰苦转战在穷山僻野。

▲1930年,谢卓元、张华云夫妇在福建省诏安县秀篆溪背楼开展革命活动时住过的房子。

提倡婚姻自由,老区人民称她“自由妹”

1931年春,张华云随饶和埔诏县委移驻诏安县西北部山区,日夜奔波于诏安县的官陂、下葛、赤竹坪、陈坑、石下等地。每到一处,她用战斗的民歌去唤醒民众;经常用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教育人民,坚定人民革命意志;鼓励青年参军;积极协办农民夜校,并亲自上课,教农民识字;大力提倡婚姻自由,亲自为青年举办结婚典礼。老区人民称她“自由妹”。

这时,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大批军队进犯饶和埔诏苏区,人民惨遭烧杀。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张会云编写了分化瓦解敌军官兵的歌谣,印成册子传单,到白区去散发、张贴,如: “白军官兵心要明,穷人不要杀穷人”。她还编印了许多鼓舞军民斗志的民歌,如:“烧毁茅屋心莫愁,革命成功建高楼”,等等。她挨家串户做好慰抚工作,为反“围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与丈夫惨遭错杀,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34年,张华云调到中共闽粤边特委宣传部工作,担任《战斗报》记者兼编辑,8月被选为中共闽粤边特委委员。

1935年夏秋,闽粤边区特委在内部开展“肃反”运动,张华云、谢卓元夫妇被怀疑为“社会民主党分子”而遭拘留审查。同年冬,张华云与谢卓元一起被错杀于福建省龙海县程溪乡白云村,时年28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华云夫妇的沉冤得到昭雪,大埔县人民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

(信息来源: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