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抗战史上,涌现出无数前赴后继的革命志士。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谱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山西人民不会忘记,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战斗在这片黄土地上、坚贞不渝的共产主义战士——张稼夫。
张稼夫,1903年12月5日生于山西省文水县。1917年,张稼夫进入文水县甲种实验学校学习,之后由商业学校转入山西省立农业专门学校。此时,他改名张稼夫,意为“只问耕稼,不问收获”。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山西太原声援北京青年学生爱国运动的热潮风起云涌。满怀爱国激情的张稼夫以学生会主席的身份,带领农专的同学们加入五四爱国运动的洪流中。1921年5月1日,高君宇受李大钊派遣,成立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张稼夫成为第一批青年团员。他还与贺昌等人集资创办了晋华书社,推销各种进步书刊。
1923年7月,张稼夫从农专毕业后,考入北京世界语学校深造。这期间,他结识了同窗也是同乡的山西籍女学生王亦侠,二人志同道合,于1924年结为伴侣。
1927年初,张稼夫夫妇先后离开北平,奔赴湖北武汉。张稼夫担任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农业常识课教员。这一年,张稼夫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先是在武汉从事兵运工作,后又到上海、江苏南京、山西等地从事中共党的地下工作。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1937年10月,北方局决定撤销中共山西工委,建立中共山西省委。张稼夫身兼三职,同时任山西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和文教委员,全力以赴投入抗日斗争。
1938年,张稼夫担任了晋西南省委(1938年11月改称晋西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他主持创办了区党委机关报《五日时事》,及时报道抗日战况和时局形势,指导抗日斗争。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并亲自为该报题写了报头。
1939年7月,张稼夫筹建了“七月剧团”,活跃于吕梁山区,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与此同时,张稼夫为区党委党校的学员授课,还领导全区各地迅速恢复了中小学教育,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群众抗日的信心。
1942年8月,张稼夫调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工作,历任宣传部部长、副书记、代理书记等职。在张稼夫等人的领导下,晋绥解放区进一步扩大,积极发展生产,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物资,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稼夫任职中科院副院长,期间与郭沫若院长密切配合,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建立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在全国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1991年5月29日,张稼夫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