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月,河南滑县贯道(今桑村乡贯道村)人,190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1927年春加入冯玉祥西北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9月底,奉中共直南特委命令,张海月在滑县东部桑村一带组织发动秋收起义,一夜间抢收地主庄稼近百亩,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反动气焰。地主们恨透了张海月,就勾结国民党滑县县长以共产党嫌疑犯为名逮捕了他,后因查无实据,只好将其释放。
1933年6月,黄河决口,滑县东部一带一片汪洋,灾民们挣扎在死亡线上。中共直南特委决定在灾区开展分粮吃大户斗争。张海月以做买卖为掩护,来往于各村宣传发动群众,带领灾民进行斗争,迫使地主放粮救济灾民。1934年秋至1935年春,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和地方顽杂头目、反动会道门、土豪劣绅互相勾结,向濮滑边界党组织和革命群众进行残酷镇压。革命队伍中一些意志薄弱者,有的外逃,有的消极动摇,甚至叛变。张海月面对险恶的形势,革命斗志丝毫不减。
1938年4月,根据中共直南特委指示,张海月在甘露寺组织了抗日救国分会,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同时,他们还成立了“自卫队”、“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并在回木村创建了“抗日军民十大队”,张海月任大队长。以此为基础,1939年7月,豫北地委在回木村成立了独立大队,下设两个中队,张海月任第二中队中队长。8月,滑县“皇协军”头子赵三林带几百人围攻上官村。张海月立即带部队奔袭上官村,经过激烈战斗,活捉了赵三林,俘虏敌人百余名。张海月受到上级的通令嘉奖,他的事迹还被部队宣传队编成了话剧,到处演出。
1940年4月,独立大队改编为八路军二纵新三旅八团,下辖三个营,张海月为第三营营长。6月10日,驻新乡日军宫尾大佐纠集日伪军3000余人、汽车82辆、坦克5辆,从长垣出发,疯狂地向八路军二纵新三旅旅部所在地桑村集袭来。八团一营的警戒部队发现敌情后迅速阻击敌人,因敌人火力凶猛,部队被迫后退。八团团长又令张海月率部埋伏在前小渠村南的黄河大堤上阻击日军。
下午1点多钟,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向三营压来。待敌人走近,张海月一声令下,全营战士一齐开火。跑在最前边的一辆坦克“轰隆”一声爆炸,跟在后边的日军调头回窜。2点多钟,敌人再次发起攻击。他们一面大炮猛轰,一面坦克开道,组织兵力疯狂反扑。张海月甩掉头上的军帽,命令炸掉坦克。只见接连上去两个战士,不一会儿,敌人一辆坦克被炸了个底朝天。眼见敌人接近阵地,张海月再次下令出击。一时间,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开火,日军纷纷倒地。
突然,两架敌机低空盘旋而来,向三营阵地轮番轰炸。三营一时陆空受敌,伤亡惨重。张海月右手、背部受了伤。子弹打光了,张海月就命令战士把牺牲同志身上带的子弹取出来继续战斗。阵地上只剩下七八十名伤残战士,张海月右手被打断了四个指头,无法握枪,通讯员左手受伤,两个人就互相配合,一个装子弹,一个射击。日军像恶狼似地扑过来,子弹打光了,他们就与敌人展开肉搏。
就这样,三营战士在敌人强大的炮火下,从下午1点多钟一直战斗到6点多钟,共消灭敌人600多名,击毁汽车13辆、坦克2辆,胜利地完成了牵制阻击敌军的任务。战斗中,全营战士除身中8枪、第二天被群众救活的胡保兴和隐蔽在树上未被敌人发现的通讯员王广录得以幸存外,300多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张海月身上被刺刀扎满了窟窿,右手被炸掉,但他仍双目圆睁,殷红的鲜血染红了黄河大堤。年仅35岁的张海月英勇地牺牲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在濮阳两门镇南门里为张海月立了一块纪念碑,碑文写道:“为国为民不惜牺牲,舍生忘死赤心耿耿,精忠报国垂芳振声,万古流传抗日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