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均:从“五四运动”走出的革命英雄

来源:学习强国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1-14 10:12

邹均,原名师守道,1900年5月出生于陕西渭南富平县淡村镇师家堡。10岁丧父后,过继给姑母为子,姑父邹子良为辛亥烈士,师守道遂改姓邹,号复良。

1910年,邹均考入西安健本学堂。1916年夏,考入省立第三中学。1919年5月,北京“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西安后,他立即响应,组织同学们上街宣传。同年6月,又组织成立了“陕西省学生联合会”,邹均和屈武成为主要领导人,并作出了出版会刊《白话报》等5项决定,制定了简章,印发了告民众书。

1920年,邹均在省立第三中学还未毕业,就转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那时,邹均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经常研读《共产党宣言》和《新青年》等革命书刊,积极参加当地的学生运动。

1922年春,邹均和屈武等人创办了《贡献》月刊,热情宣传新文化运动和马列主义学说,倡导进行社会调查,改革教育。该刊在京、津和陕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2年夏,邹均由南开中学毕业后来到北京,即加入了“共进社”。又同当时的北大学生、共产党员刘天章交往甚密,并经其介绍先后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共青团的前身)和中国共产党。他热心“共进社”的社务,常为“共进社”的社刊《共进》半月刊撰稿。

邹均在京期间,一方面学习马列主义,一方面也赞成当时兴起的社会思潮——“实业救国论”。1923年秋,他考入江苏南通纺织专科学校,入校后目睹帝国主义在南通开办工厂,排挤、压制民族工商业的严酷现实,毅然放弃了“实业救国”的幻想。

1924年春,邹均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该校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国民党左派于右任创办的一所革命学校,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任弼时、张太雷等先后在该校担任领导和教员。邹均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学习了《社会进化史》《马克思及其生平著作和学说》《通俗资本论》等课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任务、性质和前途有了新的认识。1924年冬,经党组织批准,邹均应富平同乡胡景翼的邀请赴北京,负责国民二军驻京办事处的对外联络。在京期间,为了加强国共合作、巩固统一战线,他经常沟通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人李大钊、赵世炎等与国民二军领导人胡景翼之间的关系,出色地完成了胡景翼要求李大钊派苏联军事顾问及共产党派人帮助建立军事学校的重任,还通过王若飞帮助国民二军选派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其中多数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去苏联学习军事。

1926年春,中共北方区委决定选派邹均等人去苏联学习。在苏联学习期间,邹均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已进入高潮,就坚决请求回国参加火热的革命斗争。经党组织批准,这年秋天,他回到北京。中共北方区委派他到驻扎在河北的郑思成(陕西人)部负责政治工作,邹均在该部建立了政治工作机关,秘密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

1927年1月,邹均被党组织派到国民军驻陕总部民政厅任第三科任科长,负责外交工作。这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血腥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军驻陕总部被解散。邹均根据党的指示转入地下,接待了不少经陕西到武汉的共产党员。由于劳累过度,邹均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身体非常虚弱,党组织送他去上海治病,但他仍抱病夜以继日地工作。

1928年夏,邹均的病情逐渐好转,党中央派他去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习。不料他旧病复发,不能继续学习。经过他坚决请求,党组织又批准他回国工作。

1929年春,邹均回到上海。这年7月,他在参加彭湃烈士的追悼会时,由于散发传单而被英国巡捕逮捕。被捕后,他宁死不屈,严守党的机密,敌人因无证据,只得将其释放。

1930年夏,邹均被党中央派到河南省委任军委书记。他在开封、郑州、新乡和许昌一带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接济武器和经费,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使河南的兵运工作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他通过杨可均,托邓宝珊和冯玉祥营救了在郑州被捕的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童长荣。由于他抵制了当时中共中央负责人李立三的“左”倾错误路线,没有在城乡组织武装暴动和在城市组织总同盟罢工,被中共河南省委指责为“右倾”和“取消主义”,受到了错误的处理,先被撤去军委书记职务,继而又被停止工作,开除党籍。

邹均在受到错误处理后,仍继续为党努力工作。1930年秋末,他来到邓宝珊部队,与共产党员杨晓初、陈潭六、杨可均一起从事兵运。部队转移时,邹均和陈潭六率领一连精兵,准备去黄河南岸扩大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不料,部队行至黄河铁桥受阻未能渡河,他二人决定将这连精兵带回原部队另作打算。途中,在新乡县城南关休息时,突然遭到驻扎在当地的石友三部队的袭击,该连奋起抵抗,双方伤亡惨重。邹均和陈潭六同石友三部旅长进行交涉,说明是冯玉祥的部队掉了队,正在追赶大部队,路过此地休息。石友三部旅长根本不听,蛮横地扣留了他二人,并严刑拷打迫令缴械。邹均和陈潭六据理驳斥,坚贞不屈,当晚被杀害于新乡县城南门外,邹均牺牲时年仅30岁。

1931年,在杨虎城将军的支持下,由亲友师守命、郑自毅等将邹均遗骸运回西安,安葬于南郊兴善寺旁。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将烈士忠骨移入西安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