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赓良(1908—1938),原名张瑞林,曾用名张靖夷,化名靖夷、耿亮,陕西乾州(今陕西乾县)人。他15岁到县城第一高级小学上学,一年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务农。1929年关中发生大饥荒,张赓良从军入伍,1933年在杨虎城部军官队学习后留司令部当排长。1935年冬,经上官克勤介绍,在西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遵照中共陕西临时省委指示,回乾县恢复中共组织。经过秘密联系,发展中共党员,和上级派回的高绥夫于1936年初成立中共乾县特别支部,张赓良任书记。
1936年夏,中共陕西临时省委派吕剑人到乾县,和张赓良等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革命派的斗争。张赓良经许权中介绍,结识了乾县保安大队队副李滋源,被委任为乾县铁佛寺保安分队队长。随后,省委从杨虎城部宪兵营调张涛、刘庚等7名中共党员到铁佛寺协助张赓良工作。他通过交朋友,整顿纪律,加强思想教育,使这支60余人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张赓良派人到西安买回一批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又收编了永寿、乾县的保安队40多人,使部队发展到200余人,战马60多匹,战斗力大大提高。随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开拉出部队的时机日趋成熟。中共陕西临时省委秘书长崔景岳两次到铁佛寺,指示要多做抗日宣传,积极准备,相机举行起义。
1936年10月7日,张赓良和刘庚率队攻打永寿县城(今永寿监军镇)。经过激烈战斗,全歼县府警卫队,收缴长短枪80余支,击毙县长祁芸石,砸开监狱,释放在押犯人,并在全城大街小巷张贴标语和《告民众书》。事毕撤离县城,到乾县梁山乡坊里村,张赓良宣布起义部队为陕甘边抗日联军,下辖长枪、短枪、骑兵三个大队和一个特务队,共计300余人。当天下午,部队又攻占永寿县店头镇和扶风县天度镇。
铁佛寺起义后,部队遭到敌人的“围剿”。张赓良正确指挥,将部队化整为零,冲出了敌人包围。不久,张赓良到陕北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7年3月,张赓良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回到乾县组建中共乾县工作委员会,并担任书记。5月,他参加了中共陕西省代表会议。按照会议精神,他在工委所辖的乾县、礼泉、武功、麟游一带,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工作。
七七事变后,中共陕西省委为了加强西兰公路沿线的工作,决定成立中共西兰路工作委员会(简称西路工委,后改为西路特委、西路地委),管辖咸阳、兴平、礼泉、乾县、永寿、武功、麟游、长武、彬县、扶风十县党的工作,张赓良任书记。张赓良和组织部部长严克伦一起,在西路各县积极发展中共组织,发动群众抗日救亡。到1938年6月,西路工委所属各县都有了中共领导机构,礼泉、永寿、麟游等六县建立了县委或县工委,共产党员由过去的80余人增加到424人。
1938年6月,中共陕西省委调张赓良任省委特派员,接替吕剑人去国民党军第一七七师做统战工作,公开身份是师直辎重营中尉军需官。不久,张赓良随一七七师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在围攻张营镇据点的战斗中,张赓良与士兵一起与日军激战两昼夜。在攻打解县(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的战斗中,因与师部失去联系,营长有些急躁,张赓良建议召集营连干部碰头会,共同协商攻城良策,很快赢得了战斗胜利,显示了他长期从事军事工作的丰富经验和领导能力。
在一七七师,张赓良十分重视抗日宣传工作,曾撰写《晋西南战区的民众救亡运动》一文,提出了六条措施,对武装民众坚持抗日战争起了一定作用。1938年8月,辎重营奉命驻防解县西边的风伯峪(今属永济)。正在全营备战之时,日军大队人马扑来。全营官兵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张赓良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时年30岁。
1951年,张赓良被追认为革命烈士。